时针嘀嗒,日月如梭。一次又一次公开教学,一次又一次热烈探讨,2019悄然已至。转眼间,我们工作室就在这忙碌的脚步中走过了一年有余。回望2018年,总结如下:
一、常规工作扎实有序,重过程,出实效。
1. 工作室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级或以上公开课,有明确的开课目的和研讨主题。通过课前集体备课,课后揣摩反思,每位老师的每次公开课都是一次磨练提升的过程,老师们在这样的一次次磨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课堂特色。如汪昌菊老师的课堂就充满了激情,老师的课堂语言丰富,表达准确,感染力极强;而朱莉莉老师的课堂则更多体现了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整节课都能够兴趣盎然地学习,老师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着痕迹地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他们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是工作室成立的初衷,促进了老师们个性化的发展。
2. 每月一次的读书沙龙如期举行。这是思维碰撞出火花的最佳时机。每期沙龙都由一位老师提前准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论述。或学习诸如于永正、窦桂梅等小语大师的教学理念,或探讨新出现的教学策略。其后,老师们发表各自看法。每次沙龙后,老师们都向心中的理想教学更迈进一步。图为读书沙龙一幕。
3. 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强化成员们的学习意识,关注他们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果,使他们在理论层面有更多的积淀。
一是积极参与市县级小语教研活动,多名成员通过外出学习,把新理念新思维带回来,应用在实践中。图为工作室成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照片。
二是倡导自主学习。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本身都是学校的骨干老师,学习比较自觉。为了帮助大家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讨论了专业学习的内容;讨论了理论学习的方法,坚持每周自主阅读与及时记录,并通过工作室的微信群和qq群及时分享心得。
4. 为更好地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专业引领作用,工作室领衔人陈丽娜参加了安徽省部编语文教材培训,并且担任了县级培训任务。在县级培训中陈老师详尽地阐述了部编语文二年级教材的编写特色和教学注意事项,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二、特色工作循序渐进,展风采,成特色。
小语教学千头万绪,如何在这千万思绪中拨云见天,形成特色,乃是工作室的重要工作之一。我工作室女教师居多,对语言的感受力较强,并且都非常热爱朗读。于是我们决定在朗读方面寻找突破口。初次尝试,我们举办了“品读美文 浸润书香”部编教材美文诵读活动。活动中老师们认真准备,配上音乐和课件,共和一场声音盛宴。图为活动现场照片。
初次尝试,老师们收获颇丰,也更加有信心在朗读方面有所突破。恰逢教育系统脱贫攻坚“我的帮扶故事”演讲比赛,工作室领衔人陈丽娜老师代表春秋中心校参加比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图为颁奖现场以及巡回报告会现场。
为加强工作室之间的沟通交流,我工作室和石莉丽名师工作室联动,携手参加安徽省首届“青轻行走”美文诵读大赛,合诵《喝着别人的目光》,获得二等奖,并得到现场专家评委一致肯定。图为比赛现场。
有了源头活水,学生们的诵读热情也逐渐被带动起来。课前诵读已成为很多班级语文课前的常规活动,上课铃响起,校园内便书声琅琅。在春秋乡文翁纪念馆开馆晚会上,我工作室编排的诵读节目《长歌行》,一经亮相便好评如潮。随后的“大美舒城”群星演唱会上,我校的诵读节目再次大放异彩。如今,诵读已然成为春秋乡横塘小学的一大亮点。图为两场演出现场。
三、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有收获。
经过全体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陈丽娜老师的《生字表》获市优,朱莉莉老师《绿色的和灰色的》获县一等奖,王塘叁老师《要下雨了》获县一等奖。在第二届乡村教师信息化应用大赛中,陈丽娜老师的微课获省二等奖,王塘叁老师的微课获省三等奖,胡红梅老师的课件获省三等奖,朱莉莉老师制作的课件获县二等奖。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三字一画”基本功比赛中,陈丽娜获简笔画市二等奖,粉笔字和毛笔字均获县一等奖;朱莉莉老师获简笔画市三等奖,粉笔字获县二等奖,硬笔字和毛笔字均获县三等奖;王塘叁老师获粉笔字县二等奖。在舒城县“送教下乡”课件制作大赛中,陈丽娜老师获得县一等奖,朱莉莉老师获县二等奖。
2018年,我们认真努力,有收获也有遗憾。总结是为了提升,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会继续充满热情,克服困难,利用零碎的时间,点滴积累,以待厚积薄发。工作室将在2019年扎实开展更多有价值的教研活动,真正成为老师们成长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