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舒城教育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名师工作室
杨红梅名师工作室2017年工作总结
字体【 】  【日期:2018-1-22】  【单位:舒城县教育局】  【发稿人:教研室】    【 关 闭 】

在市、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和关心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本工作室2017年度以打造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创新形式,开展学习研修、课题研究、“送教下乡”和交流研讨活动,全体成员积极进取,勤于钻研,勇于实践,工作开展扎实有效,圆满完成年初预定目标。每位成员在个人专业成长方面,也迈出坚实步伐,成绩显著。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明确目标,规范常态管理

 在《六安市中小学幼儿园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舒城县教育局关于名师工作室建设的意见》指导下,本名师工作室共同研究、明确了工作室年度发展目标,以追求高效语文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转变教与学方式为研究方向,通过名师引领、实践反思、同伴互助、自我研修、培训学习等措施,促进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推进中青年教师梯队建设和小学语文学科建设,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围绕此目标,制定了工作室的年度工作计划、详细实施方案、考核办法,并根据各成员自身特点分别制定具体的个人成长计划,力求工作开展常态化、制度化。

        

经过一年来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室全体成员积极向上,都能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断实践、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在改进中前进,专业水平均有明显提高。2017年,工作室领衔人杨红梅评为“皖西名师”,丁西俊老师评为“市骨干教师”、首届“舒城名师”,钟芳等2人评为“县学科带头人”,黄军等4人评为“县骨干教师”。

二、理论积淀,提升专业素养

  “读书以明理、读书以纯情、读书以悟道、读书以助教”。阅读和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需要,更是教师自我进修的最有效途径。本工作室通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多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促使全体成员扩大教育视野,丰富理论底蕴。除《中国教育报》《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必读报刊外,2017年工作室推荐成员研读的教育专著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朱永新的《致教师》等。一年来,通过自觉的读书学习,成员们充分感受了大师们多元的视界和深邃的思想,了解了最新的教改动态,提升了教育的敏锐性、深刻性和洞察力。

在工作室的引领下,成员们坚持撰写读书笔记、教学反思、教育随笔、论文,这已形成常态。黄军、朱琳玲、陈琳、钟芳等多位老师经常动笔,进步很快,已有多篇文章获奖或发表。2017年,黄军的教育随笔《名师为什么总上同一节课》发表于《中国教师报》,论文《这样的热闹要不得》发表于《安青报·教育周刊》,《运用多媒体助力作文教学》发表于《安徽教育论坛》,另有十多首诗歌发表于《安徽青年报》。朱琳玲的《一字情牵,古诗词拓展阅读浅议》发表于CN级刊物《语文知识》;陈琳的《凸显活动策略 发展综合素养》获市论文评选二等奖、省论文评选三等奖;王文方的《小学生习作修改四步走》获县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丁西俊的《小学生词语教学的简说》获县二等奖。工作室领衔人杨红梅参与编写舒城县乡土教材《印象舒城》中“地方民俗”章节,20176月黄山书社出版。

    三、聚焦课堂,提升教学艺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名师成长最扎实的土壤。一年多来,工作室围绕多种课型组织进行课例研究,以课堂教学研磨为平台,不断提升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与艺术水平。

   2017年1月,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活动中,我工作室成员表现优异。任姗娣执教《练习3》、王文方执教口语交际课《小小展销会》均获得2016年度“省级优课”、 “部级优课”。

2017年6月,我工作室成员精心准备,录制课例,参加网上晒课。钟芳老师课例《习作7》被评为2017年度省级“优课”;丁西俊执教《说说我的家》课例获2017年度“县级优课”一等奖。

2017年10月,工作室开展习作课型专题研究,全体成员积极参与,多次磨课后推出钟芳老师习作指导课《星月遐想》,于10月12日在杨红梅市级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上做精彩展示。

2017年11月,工作室开展口语交际课型专题研究,经过集体备课、上课磨课,推出最佳一节课陈琳老师的《学会赞美》参加县小语优质课大赛,获得口语交际组一等奖。12月份,程琳老师代表舒城县参加了市小语优质课比赛,荣获市二等奖。

2017年钟芳老师微课作品《习作7》在县微课大赛中获三等奖。

四、课题引路,构建研究共同体。

课题研究,可以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教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各成员从教书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从骨干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提升,促进更多的中青年教师走上名师之路。本工作室成员均作为骨干成员或子课题组长参与课题研究,覆盖率100%。

我工作室申报的《整合有效课程资源,优化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行动研究》课题, 2015年被成功立项为市级课题。工作室领衔人主持,成员中有8名参与该课题研究。杨红梅、陈琳、朱琳玲的课题研究论文在市论文评比中获奖。目前该课题进入申报结题阶段,课题组成果汇编为校本教材《语文实践园》,工作室骨干黄军、朱琳玲、汤丽丽等老师承担主要编写任务。2017年,工作室另2名新成员钟芳、丁西俊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市级课题《农村中小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培养策略探究》研究。

  五、网络教研,开阔教师视野

  工作室成员充分利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徽派语文QQ群、六安小语QQ群、舒城小语会QQ群、名师工作室QQ群、名师博客、学校网站等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学习研讨交流活动。本工作室还建有专门的网页、QQ群、微信群,所有成员及时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论文、教学反思、微课等作品,定期开展主题研修,交流学习心得。教研群内还邀请了省内部分小语专家做学术交流指导,发挥了网络教研不受空间限制的优势,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扩大了工作室的影响力。工作室成员人人在资源平台上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其中陈琳老师荣获2017年县优秀个人空间提名奖;黄军老师还建有个人教育博客,关注率在县内外都非常高。

  六、加强交流,发挥辐射作用

  工作室还积极寻找机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成员搭建学习观摩、交流展示平台,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带动区域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育人能力的提升,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1. 培训学习

2017年3月29日至31日,工作室领衔人杨红梅参加在江苏宿迁举行

的华东四省区小语协作交流暨优质课评选活动。

2017年7月,工作室成员王文方参加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并荣获“优秀学员”。

2017年8月,工作室成员黄军参加六安市“骨干教研组长”培训。

2017年8月,工作室成员任姗娣、章红卫参加部编版新教材培训。

2017年8月,工作室成员陈琳去六安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

2017年11月22日至24日,工作室顾问汪南军、成员陈琳去苏州参加首届“七彩语文杯”五省区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暨优课评选活动

2017年128日至9日,工作室参加六安市小语会2017年第四届年会暨获奖优质课展示活动。

                    

2.辐射引领

2017年5月,在县教研室领导带领下,工作室去万佛湖教研片“送教下乡”,成员黄军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陈琳执教《好习惯成就大梦想》。工作室顾问杨姜梅、汪南军和领衔人杨红梅等参与研讨交流。

2017年5月23日,工作室成员钟芳、丁西俊分别到七门堰小学、朝阳小学“送教下乡”, 分别执教《习作7》《练习7》。

2017年10月,工作室领衔人杨红梅作为省小语学科专家担任安徽省第二届微课大赛评委。

2017年11月,工作室参加潘桂生县级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领衔人杨红梅对该县级工作室做工作室建设和低段阅读教学专题指导。

2017年11月22日、29日, 工作室领衔人杨红梅作为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对舒州中学、城关三小的教育教学视导活动。

2017年11月28日,工作室去桃溪中心小学“送教下乡”, 工作室成员陈琳执教口语交际课《学会赞美》,领衔人与其他成员就口语交际教学做专题交流。

2017年1227日,工作室参加宣州区教体局来舒城县开展的送教观摩研讨活动,领衔人杨红梅作为评课专家参与研讨。

七.反思不足,确定努力方向

回首2017,我们感觉充实而幸福,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名师工作室全体同仁一路探索,一路成长,收获多多。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邀请外地专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
   2、专题性课例研究开展较少。
   3、工作室间的联动教研活动开展不多。
   4、成员论文撰写水平有待提高。

5、网络教研有待深入。

承继初心辞旧岁,锐意进取谱新篇2018年,工作室全体老师学习研究的脚步不会停歇,定下目标与方向,我们将满怀信心,再踏征程,向着“谋求专业高位发展,追求教育幸福人生”的美好愿景一路前行!

Copyright © 2013 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制作:舒城县教育局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大黉水巷2号  联系电话:0564-8621209  皖ICP备17023175号-2  皖舒公网备2013第102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7.0或以上  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