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在紧张、忙碌而有序的工作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已悄然走入了尾声。承载着名师工程建设的期望,承载着各级领导的关怀,舒城县小学语文付业香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在县教育局各项文件精神的指挥下,在导师的引领下,在各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付业香名师工作室建设规划方案》,以年度工作计划为指导,全工作室老师共同努力,顺利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本年度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计划领航,为工作室长期发展谋篇铺路。
工作室根据《舒城县创建“名师工作室”实施意见》、《舒城县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本着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的目的,特制定工作室的发展规划。规划内容包括工作室成员介绍、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工作要点和工作机制等内容。其中工作目标是使工作室真正成为教师“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师生的益友”。工作要点包括:制定成员成长规划和自我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学习,提高理论素养;狠抓课堂教学,努力形成风格;积极从事科研,提高自身品位;实行导师培养和成员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制度。
为了落实好工作室的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工作室的活动内容,在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工作室2017-2018学年度工作计划,计划详细列举了每个月份工作室需要做的具体事项。
二.分工合作,精心筹备落实各项教研活动。
从工作室成立到现在,虽然时间不长,但教研活动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组织工作室骨干教师付业香、丁西俊、周桂香、钟芳、陶玲玲,分别到我镇龙山教学点、朝阳小学、七门堰小学、洪宕小学开展“名师送教”活动,深受老师和孩子们的欢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工作室先后在韩湾小学和中心小学开展了观课、评课、磨课活动,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钟芳老师的习作课《星月遐想》应邀参加六安市杨红梅名师工作室授牌仪式的展示,郝书信老师的阅读课《水乡歌》在我工作室授牌仪式上也作了精彩展示,两节展示课均受到了一致好评,丁西俊老师所上的《练习7》也作为示范课在中心小学进行了展示。12月29日下午,宣州区教体局来我县开展送教活动,工作室组织全体成员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并参与了随后县教研室组织的评课活动,成员们踊跃发言,虚心向送教老师学习,并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给宣州区教体局的送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互加QQ和微信好友,便于今后长期交流。工作室还选派市小语会会员付业香、丁西俊、周桂香三位老师赴六安市参加了小学语文优质课教学比赛暨市小语会四届年会,小语会结束后,会员们又自行组织到六安市杨店小学观摩学习。这几次活动计划周密、准备充足、过程精彩,活动后,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及时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教研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工作室成员的学习信心和动力,达到了交流成长的目的。
三、细心引导,关注工作室成员的成长与反思。
工作室成立以来,通过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各成员在本年度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领衔人付业香,县学科带头人,首批“舒城名师”,应邀担任舒城县2017年小学语文优质课活动评委,报送的课例《第一次抱母亲》被评为舒城县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小学语文学科一等奖,同名微课被评为市三等奖和县一等奖,参加六安市第十七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教育资源应用课例类一等奖、教学设计方案和微课类二等奖、课件类三等奖,在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时被评为优秀学员,撰写的文章《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多渠道培养策略》被评为首届“世纪之星”全国教育教学研究大奖赛一等奖,并刊登在《世纪之星》杂志第五期,辅导学生参加2017年舒城县“新华杯”小学生写字比赛,分获钢笔字组一等奖和三等奖,辅导学生参加全县中小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获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工作室成员钟芳被评为舒城县学科带头人,报送的课例《习作7》被评为安徽省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课,同名微课被评为县三等奖,参加六安市第十七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课件类项目二等奖,参加首届安徽省乡村教师信息化大赛获省级三等奖。
成员丁西俊被评为首批“舒城名师”、县学科带头人和市骨干教师,报送的课例《练习7》被评为舒城县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小学语文学科一等奖,辅导学生参加全县中小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获二等奖和优秀组织奖。
成员周桂香被评为县骨干教师,报送的德育精品课《我最喜欢的动物》获六安市二等奖,育人精彩瞬间获六安市二等奖,课例《我最喜欢的动物》在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品德与生活学科市级优课,论文《“微”中见大:让微课成就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发表于《中国教师》杂志,辅导学生参加2017年舒城县“新华杯”小学生写字比赛,获铅笔字组一等奖。
成员郝书信报送的课例《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在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被评为品德与社会学科县级一等奖,微课《航天飞机》被评为县级二等奖。
成员陶玲玲被评为县骨干教师,报送的课例《4.古诗两首》被评为安徽省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市级优课,参与的两个课题研究《小学中年级书法教学中技能与兴趣同步培养的实践研究》和《班班通环境下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均已结题。
工作室成员发挥了她们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基本功强的优势,纷纷在各级各类活动中分享自己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指导了结对子老师的各级公开课,给青年教师以极大的启迪,为她们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指明了方向,帮助她们站稳讲台,少走弯路,快速成长。同时,工作室为年轻教师创设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平台,师徒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真正实现了师徒相长,和谐共进。
四、搭建平台,积极组织申报、参加课题研究。
工作室领衔人申报了市级课题《农村中小学生“学会学习”素养培育策略研究》并担任主持人,已被批准立项,成员们积极参加,2018年6月结题,目前该课题正在有条不紊的研究中。
五、创新意识,多渠道分享优秀资源。
为了加强工作室成员的交流和资料的整理以及对外宣传,我们在QQ群和微信群定期更新工作室动态,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交流教学教研活动。
回首本年度走过的道路,感觉到的是充实与快乐。名师工作室这个团队呈现着极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青年教师在学习时学到了经验,得到了提高;名师在传授时发现了不足,补充了自己。同时缩小了名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距离,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名师也虚心听取青年教师的新的教育理念,工作室内形成了一股互帮互学、积极创新、共同前进的新潮流。正如工作室里有人说过:“通过与名师接触、交流、学习,觉得自己研究的脚步再不会停歇,觉得自己更要豪情满怀地学习、反思、践行。”展望下一学年的工作,我们充满信心。工作室里有这么多有思想有能力的青年教师,我们这个工作室一定会更进一步地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