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教研室,晓天教研分会为我们搭建了“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对于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成员,勤恳奉献,尽职尽责,努力把工作室打造成 一个“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我们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章立制、做好规划
为确保“名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挥工作室成员的特长,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在一起拟定了:一是工作室计划和方案,从工作思路、工作目标以及各阶段达成目标做了规划。二是工作室管理制度,从具体的学习制度、教研制度、总结交流制度到人员分工制度做了具体的约定。三是要求每位成员按照工作室的目标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实行自学、集中学习、网上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上各个方面的能力。
二、开展多样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教学的关键在课堂,工作室成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发挥引领作用。工作室成员实行“名师结对” “集体教研”“ 互听互评”等活动,形成以优促新、互学共进的氛围。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邀请燕春初中查晓燕老师参加本校的教研活动。何显发、、黄才军、俞家宝、吕家超老师多人次在本校上公开课,课后认真研讨,不走过场,促进了专业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2、教师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智力、兴趣、爱好、才能就谈不上课堂教学。因此工作室要求每一个成员必须了解学情,并不断更新教育技术、教育思想。坚持读教育专著并坚持写读书笔记与读后感,我们将工作室成员王勇、何显发、汪业会等老师撰写的读书心得整理归档并上传到安徽基础教育应用平台。
3、为充分发挥名师辐射引领作用,加快提升山区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5月16日,教研室组织了同课异构送教下乡活动。根据活动安排,俞克清老师上《多边形内角和》。陈校带领我们几次研讨,讨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件的设计,最终确定方案。11月1日,吕家超老师上《命题与证明》,晓天片数学组成员前来听课、评课、议课。这里也非常感谢基教股陈先荣股长对这节课的最后点拨和把关。这也激励我们把工作做细做实。
4、工作室成员加强教学教研,并积极丰富课题研究的成果,一是对前期工作撰写论文做经验总结,二是对课题中作业布置模式进行探索,班上有一种活动叫“小组合作,人人过关” 。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再由小组内部帮扶活动,不放弃学困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尊重和提高。经过几年的运作,我感觉有些成效。
5、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我们建立了微信名师工作群,在群中上传通知、工作计划、交流心得体会。其次,依托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个人空间,我们上传下载教学设计、课件、发表论文、参加各种优课、微课活动。这些活动拓展了视野,提升了信息化应用能力。
三、收获与困惑
自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思想上是紧张的,实际效果是教学水平、教学成果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形成共同进步的团队
为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我们不得不加快进步的脚步,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开展的活动过程中,我们自学、互学。成员内部形成了一股互帮互学、共同前进的氛围。正是由于团队合作,今年中考王勇和汪业会老师带九年级数学获得全县第七名,也为学校争夺了荣誉。
(2)教师个人取得的成绩
1. 工作室成员何显发信息化大赛市三等奖,镇优秀教师。2.俞克清信息化大赛市一等奖,优质课主题班会县二等奖。 3.汪业会论文县二等奖,辅导学生县二等奖,镇优秀教师。4. 工作室成员谢兴益授予县骨干教师称号。5. 王勇在信息化大赛中课件、课例均获得市二等奖,优课获县一等奖,论文县二等奖,县政府办表彰。
认真反思工作,我们认识到,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加强的地方。
1.工作室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开展工作的思路还有待扩展,工作内容还有待丰富。
2.教师平时看书、看手机获取信息虽然多,但由于个人习惯问题写的读书笔记和教学心得不多。山区生源少,教师年龄相对老化,我们面对的问题代表性不够,教研还是浅层次的,只能简单的服务于教学,没有向更深层次发展。
3.下一步的计划
(1)继续探索高效课堂模式。
课堂是学生的主体,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师要成为一名导演,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获得成功,让合作渗透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教师形成特色。
工作室成员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本人的特点,定位自己的特色,使自己成为“三师型”(即思想型、自主型、学习型)“三会型“(会上课、会交流、会反思)的教师。名师工作室每位成员至少要探索出一种模式课,并做好记录,撰写论文,形成成果。
(3)引领一批教师。
以工作室为平台,以室内研究人员为基本队伍,加强辐射与带动,吸引更广大教师参与,共同创造高效课堂,发展特色,真正发挥名师工作室的价值,不辜负各级领导的期望,不辜负名师工作室这个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