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花不难,结果不易”这是教育专家、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孙云晓在课题开题培训会上讲的一句话。那次孙云晓主任给我们这些来自全国的子课题代表讲了两个话题:一是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最有效的途径;一是“立德树人”与行为习惯的关系。
“行为习惯”-----这个话题,孙云晓讲了许多,也留给我很深印象。讲到学校的德育,孙老师用了一句极其形象的话来形容:“德育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
“对学校的德育你满意吗?对身边德育你满意吗?对社会上的德育你满意吗?”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姑娘倒在电轨旁边,好长时间没有人问津,路人走过一个又一个,好像没有看见一样。还是一位外国人看见了,立马拨了急救电话,救护车赶到了,可是姑娘已经断气了......这就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小悦悦事件”大家都知道,但可能都没有很好的反思。“中国的德育基本上是烧到前50度,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牢记心里等等,但‘后50度’我们做了吗?没有把水烧开啊!后50度我们做的很差!”
“学雷锋过了三月就没了,为什么呢?”
“我们偶然忘了带手机,为什么特别难受和别扭?”
“考场上,我们为什么还见到考生用手玩转笔的动作?”.......
孙云晓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们这些子课题代表不得不思索。“这些现象,都是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在起作用啊!”孙老师如是说。他作为教育专家从习惯养成的三要素“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加以阐述;一旦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它会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认识到习惯的这些特点,以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为了进一步阐述习惯的作用,他举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一个出生在山东青岛的小男孩,家境贫寒。他的童年,正赶上“文革”时期。可以这样说,他在11岁之前没有看过任何文学之类的书籍。可是,一次偶然,十五岁的哥哥从准备焚烧右派的书籍中偷来一书包书籍,从此改变了这个平平常常不起眼的弟弟命运。
这个小男孩如饥似渴地扑进这堆书里:《三国演义》、《青春之歌》《红岩》《烈火金刚》等等。说是如获至宝一点都不过分,小男孩从一行行文字中读到另一个世界,读到另一个时空中的亮色和太阳。他的心灵世界得到浸润,他的精神世界得到从没有过的充实。用他后来的话说:“我小时候,有些口吃;但我敢于在小伙伴面前讲我读到的故事。我来慢慢说,你们静静地听!”小男孩每次讲故事,内心得到难以言说的一份满足,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功体验。这是他的“百家讲坛”,孙云晓的阅读“童子功”。一种来自伙伴们赞许、羡慕的眼光,那些发自内心的童真童言,给了他很多鼓励和赞扬。
这个小男孩就是我。这个小男孩,就在这个童年,在别人看上去,有些迟到的童年,种下了阅读的种子。从此“两个习惯”伴随着他的整个人生,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写作。他从十五岁开始写日记,写到六十岁,写了四十五年......
一个真实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知道,孙云晓老师从此养成了两个习惯: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写作,读书和写作成就了他。
他一直认为:一个孩子在中小学没有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育的失败。他曾经给过家长提到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父母带头读书;二是父母经常带孩子逛书店、去图书馆;三是坚持给孩子一个固定一个读书位置,让孩子静静读书半小时以上;四是在孩子小学十岁以前,在孩子睡觉前读书20分钟。这“四个细节”的践行,对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肯定起作用。让孩子从小喜爱阅读,喜爱经典,喜爱文学;这些对孩子的心智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儿童文学家说,文学还有一个功能是自我疗伤。”孙云晓加以补充。
孙老师对于习惯行为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提出实施步骤:一是要提高认识,激发动机。二是要明确规范,细节示范。他拿了一个孙朴远老师教育孩子的例子,点头鞠躬30度与90度的区别。“30度鞠躬礼节轻,90度鞠躬礼节重”,孩子们不一定知道。“谁给孩子们做示范?”儿童需要细节示范。“日本垃圾分六类,中国垃圾不需要回收吗?”孙老师都给听课的老师细细道来。三是榜样教育。小学生五年级开始形成榜样作用,初中二年级形成偶像的作用,我们要抓住孩子的年龄段加以施教。四是持久的训练,一般习惯形成是21天;持久习惯形成是90天。五是及时给孩子评估,从整理书包,有序放课本的细节做起,做到天天检查评估,强化孩子行为意识。六是形成环境氛围,家风、校风、社区风气都是一个“学校”,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他从南开教室墙壁上竖着的镜子,讲到一代伟人周恩来的仪表和风范。
“好的习惯是我们存在神经系统的资本,好的习惯是花不完的利息,坏的习气是偿不完的债务。”孙云晓引用了苏联教育家的一句话加以总结。“认识不难,行动不易;开题不难,结题不易;开花不难,结果不易”“愿你们与课题一起成长!”这是孙云晓老师在子课题培训会上留给我们最后的两句话,让我们不得不深度思考:要正视课题研究出成果阶段的难度,更要关注课题研究最初目的,那就是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对象-----那些孩子们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里当然有着好多“立德树人”的内容,这才是我们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作者:霍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