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2016年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述评
2016年10月12至14日,六安市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竞赛在皋城中学举行,来自全市四县三区及市直初中的18名参赛教师,在备课、说课和上课三个竞赛环节,同台竞技,各展风采,与皋城中学的学生们一起共同演绎初中历史精彩课堂。
开幕式 封闭备课
在课堂上 热烈讨论
为顺应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考查参赛教师对新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确保教学竞赛活动的公平、公正。经大赛评委组商定,本次教学竞赛的课题选为《早期中华文化》(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之所以选择这一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相较于全市七年级教学进度,本课教学内容适度超前,又相对独立,符合竞赛要求。二是新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将“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纳入本课教学内容,对习惯把都江堰仅作为水利工程的教师来说,如何从文化视角审视这一工程,有一定的挑战性。三是本课属于文化史范畴,三目内容互不隶属。从学科知识角度看,有适当的宽度,可以考查教师的知识储备;从学科能力角度看,三目内容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及其相互关系,需要教师去挖掘拓展,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本课进行梳理,乃至重构,能考查教师的学科素养。因此,参赛教师想要在说课和课堂教学环节中出彩,就必须结合课标对本课进行认真分析,寻找串连本课教学内容的内隐主线。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文字的发明、青铜器的铸造、还是都江堰的修建,它们都展现出先民的创新智慧和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既是本课的内隐主线,也是中华文化的魂魄所在。所以在备课与教学中,谁能发现并运用好这条主线把教学内容串连好、组织好,谁就抓住了本课的脉络,也能基于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纵观本次教学竞赛,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
一、说课流程完整,设计巧妙。参赛教师都能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说课。说明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市初中历史教师掌握了说课的基本环节。这之中不少教师在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效构思教学环节。以“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为例,一位教师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追寻我的灵魂”——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讲述甲骨文的含义,看一看哪位同学表述的最准确。(培养学生自学、竞争意识。)
分小组讨论教材中的“想一想”,引申到甲骨文的意义。(培养学生参与合作意识。)
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与甲骨文有关的图片,影像材料,增强对甲骨文的感性认识。(体现师生“双主体作用”,共同进步。)
最后教师点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好比我的灵魂一样重要。(教师主导,点明主旨,呼应主题。)
另一位教师则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由表及里地展示了她对甲骨文一目教学的理解,呈现了不同的设计思路:
观察甲骨文的图片,展示龟甲卜辞和牛骨刻辞,看到这些图片同学们来说一说,这种文字为何叫甲骨文?甲骨文所记载的又是什么内容呢?
大家看看书本上的甲骨文字,自己描画一下,并写出现代写法,请同学展示作品并说说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渊源。
甲骨文历史这么久远,现在还去探究甲骨文有必要吗?
老师补充:甲骨文的发展和释读,为后人了解商朝历史和社会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使商朝成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汉字,是同时代世界古文明孕育出的文字中,唯一一种仍然活着的文字。
二、课堂关注学生,风格多样。上课教师从教学素材的选取到教学思路的设计,大多能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力求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创设犹如身临其境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谢晶晶老师以“放生”行为导入,从身边小事走向历史,先后通过“看一看、听一听、写一写、说一说”等环节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整节课完整流畅,衔接自然,有趣高效。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她精选了三段非常简短而精准的视频材料,辅助对甲骨文、青铜器、都江堰等早期中华文化进行了有效教学,视频通过运用动画效果,恰如其分地展现文字的演变进程和都江堰的修建原理及水流过程,给学生十分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更令我们惊喜的是,在结课时,教师明确强调甲骨文、青铜器、都江堰无不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我们不但要了解这些优秀的文化成果,更要尊重、认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再次崛起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爱国情怀自然升华。
李阳老师的课堂架构则以“文字书百代——甲骨文”、“铜韵留千古——青铜器”、“‘堰’福泽万世——都江堰”三个板块分别展开教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节课思路清晰,有激情、重情境,效果良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如在教学“铜韵留千古——闻名于世的青铜器”时,教师作如下设计:
首先了解青铜器的概念(学生作答,教师补充解释)
环节1:展示大量的青铜器图片,让学生分门别类,通过师生互动来表述青铜器的特点之一:种类繁多,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环节2:展示刻有花纹的青铜器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悟到商代青铜器技艺精湛,工艺精美;
环节3:展示“司母戊鼎”图片及相关数据,以学生先谈教师补充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青铜器的第三个特点:规模宏大;
环节4:出示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图片,同时引出“钟鸣鼎食”、“问鼎中原”等成语,从而得出研究青铜器的意义所在。
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古代青铜工艺的特点与成就,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图片,开展活动,让学生动手观察、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并掌握此内容,认识到青铜器精湛的铸造工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和国力的强盛,进而从外在形态到内在蕴含来解读青铜文明,并在此基础上体会青铜时代的大国工匠精神。教师只是适时、有度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有效促进作用。
李智伟老师,在课堂导入部分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即先从学生识字这一常识问起,随即出示图片“中华文化”的甲骨文,再让学生猜字,由此直奔课题。她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度提炼,分别从“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一尊青铜美中国——青铜器”、“一项工程福万民——都江堰”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教学,又以“一代学子傲中华——身边的家乡文化”作结。整节课若行云流水,亲切自然,情境创设、小组活动等贯穿于课堂,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该课突出表现在:教师在关注学情的基础上,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化和问题化处理。如在“青铜器”的教学中,以“假如你能乘坐时空穿梭机回到商代,商王让你担任建造司母戊鼎的总工程师,你认为在铸鼎过程中可能遇上哪些困难?怎么解决?”设问,既创设了情境,也引导了学生想象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认识到青铜器工艺的复杂,感受先民在应对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智慧;在“都江堰”的教学中,又以“四川地区的岷江流域遇到的新问题:岷江面临东旱西涝的状况,请你动手设计解决。”组织小组讨论,既强化了对修筑都江堰的原因认识,又能引发学生对都江堰工作原理的思考,同时更要钦佩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进而又创设情境“我为申遗做贡献”: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如果你是当时的“申遗”参与者,你将如何阐述理由?让学生感受都江堰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人类文明的瑰宝,从而达到情感升华。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在结课时,以身边的安丰塘、家乡出土的青铜文物等为例,说明历史不仅在课本上,更在我们的身边。家国情怀,深情大爱。
在令人欣喜的同时,也应当思考现场教学中反映出的一些问题。
1、个别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不能有效地体现课标对本课教学的要求。如一位参赛教师以活动的方式对本课教学过程做了如下设计:
活动一:发导学案,学生自主预习。
活动二:展示不同的文字图片,让学生欣赏文字的演变过程
活动三:展示数据材料,了解司母戊鼎的规模,感受商周青铜器文明的发达。认识到商周国力的强大。
活动四:学生演说都江堰的运动过程。
活动五:我来说一说。请学生说说我国其它的代表性文明成果。
活动六:展示图片,文物遭到破坏。我们应该怎么做?
活动七:进行自我检测。
教师本想通过师生和生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本课内容的教学,但稍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每项活动知识内容的选择过于点化,难以展现其宏大的信息内涵。如活动二对甲骨文教学内容的处理,不仅单薄,而且偏颇。
2、部分教师教学活动和所设问题的可探究性不强。如一位教师在处理“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时,做以下活动设计:让学生扮演博物馆讲解员,介绍甲骨文字的概念、价值、以及甲骨文的发现与释读。课堂教学时这位教师为被提问学生提前准备好解说词,可想而知,在所谓的活动时,学生只能低头读解说词,丝毫见不到让学生扮演博物馆讲解员的气息。
3、个别教师教学随意强,出现了不少本不该有的知识性错误。如在讲述甲骨文的有关知识时,有教师顺口说到:“那时大人、小孩、老人之间就能用它来交流,表达喜怒哀乐”、“日本文字与甲骨文有渊源”。 在讲述青铜器的有关知识时,有教师随口说到:“只有皇帝家才能用九鼎”、“种类多,使用广泛”。一位教师在介绍宝瓶口时,随口说到,宝瓶口就是刚才那位同学说的要凿的那个洞。等等。这些都说明,部分教师的学科知识不够扎实。
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正向纵深推进。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程改革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追寻魅力课堂,让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