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这个词,在我的印象中,总是能够和“崇高、纯净、凄美”几个词化等。我的记忆里,那个年代,知道最早的童话故事是《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它是广播剧。当初第一次听的时候,除了激动、兴奋、期待,就是深深地吸引。甚至可以不吃饭,妈妈在厨房里大声地叫自己的名字,也是不理会;或是一碗饭吃光了,忘了再去锅台上盛了。
虽然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好条件,农村的孩子,能够吃饱肚子,有着书念,能够听上广播,有着喜爱的童话故事,真是最最幸福的事了。当时每家每户堂屋中间,是个主席标准画像,旁边就是有着声响的广播,开播是《东方红》,再见是《喜洋洋》乐曲,我们几乎就在这“红色电波”里成长。后来有了收音机,我们享受的最好的节目,是听“小喇叭广播啦”;还有和劳作一天的大人们听小说、听评书、听童话故事之类的节目。
后来,生产队里来了电影放映队,只要他们一来,我们前呼后拥围上去,帮他们推板车。那一天肯定是大人小孩最为欢天喜地的一天。《追鱼》是我看到最早的童话故事。虽然当时是个孩子,有着好多不太理解的地方,但并不影响我对这类电影素材的喜爱。至于《牛郎织女》《天仙配》《孙悟空三大白骨精》都是那个年代我们喜好的的神话故事。
我和自己的伙伴们不只是看一遍,只要放映此类电影,就是翻山越岭走上十几里路去看,也心甘情愿。那时小孩放着养,我们不怕辛苦,随着熟识的门口大人,甩动小腿小胳膊的,不要背不要抱的,一口气就能走到那个放映的地点,那个开心啊,心里像是有个蜜罐子。尽管回来的时候天黑路滑,有时碰上蒙蒙细雨,打湿了头发,也打湿了心情。童心是鲜活的,一想到那些故事中的情景和受到的心灵震撼,心里就亮堂,腿儿不自主地就来劲。
这是我们那个年月,我们知晓的最早的童话,也是最美的童话;在上个世纪60年代,葱葱地种植在我们的心田里。我们在广播、电影娱乐节目里最初读到或听到着童话故事中的真善美,感知童话中人物的假恶丑。伴随着故事情节的起起落落,我们也会和大人一样学会感伤,也会伤心戚戚地流下自己同情的眼泪。第二天早上,余波未消,大人小孩就是喝着稀粥,也饶有兴致地边谈着观后感。《追鱼》中的鲤鱼精,因为爱慕张珍,心仪人间凡尘的幸福,情愿忍受痛苦拔下鱼鳞,丢弃千年的修行,与张珍结下美好姻缘。这样的故事至今久久不忘。
总是以为童话故事,是精神生活上上调味之品。不但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感伤,我们还能从故事里通感一种绝尘之美。有时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是柴米油盐生存,还得风花雪月地栖息,没有哪个人只想机械无聊地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童话,都有一个远不可及的心灵故事,都有自己某方面的精神寄托的。“毋远毋近,直沁人心”,童话讴歌的正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见心见性的东西。
自然有了花朵,心灵就有了童话。我们少不了在闲暇时,来一次梦幻般的精神旅行,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永远保持一颗永久鲜活的心;因为因为这样,我们内在里才有最为珍贵的童心;因为这样,我们才有着这个世界最为需要的童真。为故事而感动,为自己而感动,为生活而感动。所以说,童话总是能够给我们精神愉悦,有着引导我们精神向上的一种力量。我们双手合十,祝愿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快乐,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读着那些经典的童话,我们找到自己的梦想,也经历着一次次无比难忘的精神旅行。
真的,童话很单纯,但情愫确可贵。好的童话,让我们感觉到世间百般美好;好的童话,也令我们不得不思索------现实与童话还有多长的距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正是不要忘了心里的那份美好,更重要不要忘了自己还有着的生命追求。童话满足了我们对于美好的世界的企盼,读着优美的童话,至少在心灵上,完成一次次精神洗礼。
读着优美的童话,让我们始终保持一颗童心,一种初心,一样爱心,这是肯定的。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世界充满爱,对自己充满激情-----这可能就是童话经久不衰,历来在大人小孩,都有着它的丰厚阅读市场、阅读历史的重要原因。说的简单些:一个没有故事的孩子精神是贫瘠的,一个没有梦想的孩子是可怕的,一个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危险的。中国梦,教育梦,人人梦,这样的逻辑与思路,我们不是不知道的。
可我们没有想到,天下无奇不有,现时有着另一类“童话”悄然诞生了。最近有个微言酷评:7月14日,网友“lemurben”在微博中晒出一组丑小鸭童话故事:丑小鸭并没有变成美丽的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成为了“烤鸭”。除了网友“lemurben”展示出的“一只丑小鸭的悲剧”外,雷同的黑暗系童话故事还真不少,不少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经典童话也被“黑暗”化。(7月16日《武汉晨报》)
我们要知道:儿童阅读和成人阅读完全不同,儿童读书是在成长的不确定当中,易受外界影响,有时候,一本书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尤其是对农村儿童,读书重要,选择合适的书更为重要,因为他们读的少,偶尔读一个童话会很兴奋,感受会更深。也可以说,对于还是“一张白纸”的小孩,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的儿童,无法全面看待事物,明辨是非,读着如此类的童话,如此“现实”熏陶,如此“势利”的教化,如此“功利”的教育;怎么培养孩子正向态度来认知世界?我们的正能量从哪里来?这是鼓励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读本?当初童话中的那种“真善美”,“黑色童话”还保留着几分纯真与美好?读这样的童话,是不是施给孩子“世态炎凉”的提前启蒙?读这样的童话,好多年以后,孩子还有着美好的经典的记忆?“黑色童话”,能够培养熏陶的是不是“黑色心情”,以致“黑色文艺”感染着“黑色孩子”……。我们不敢往下想,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自然很是反感的。
一大串问题,我都不敢想。一方面,我们学校正向教育,一方面社会反向默化,幼小孩子恐是无所适从。事实上,我们成年人都知道,这个世界从来都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共存。既有哄抢散落人民币,也有在寒风中等待几个小时将巨款交换失主的;既有以贪污为目标,无所不用其极的,也有一生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每个人都要在其中做出选择,而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也将会收获什么样的人生。在《一只丑小鸭的悲剧》中,作者对丑小鸭期待成为一只白天鹅的梦想极尽嘲讽,如果认同书中的观点,恐怕也就放弃一个普通人追求卓越的梦想与努力。这种“黑色童话”要不得的。
当然,儿童读物不应仅仅构建完全脱离现实的完美的世界,但给还未成年孩子提供这样的精神食粮,却着实让人难以认同。当下,有一些家长认为,传统教育中弘扬真善美以及励志道理,往往让孩子在现实面前吃亏,孩子更应该了解一个真实的社会。但社会的种种阴暗面,人性的丑陋邪恶,是否就能代表完整的社会?一个从小就被灌输灰暗悲观人生观的人生,能否会勇敢面对世界和人生的艰难?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灰姑娘赢得王子的爱情,这些经典童话故事美好而动人,一向被视作极具营养价值的“心灵鸡汤”。这些童话故事都是在“传达美好”,美好的东西,孩子喜欢、家长喜欢、人人都喜欢,因而这些童话故事长盛不衰,给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阅读记忆。孩子是民族的未来,成长需要正确地引导,也要正面地引领。
无论怎样说,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精神发育史。一个优秀的童话故事,对孩子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导向,具有润物无声的作用。说一个优秀的童话故事足以让人铭记一生,成为精神财富,也不是夸张。然而开卷有益,还须此“卷”有益。那些童话作家,在创造作品时,无论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思想与艺术都应齐头并进。不要忘了童话主要的读者是孩子,更不要忘了作品内容的倾向性与主题意义。
(南港明德小学家长学校 撰稿:霍同长 此文登载《中华日报教与学专版》第02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