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我这是例行公事地写了一篇本地教育报道,却没想到,一个下午的时间,新浪网上的点击量达到一万次之多,创造自己写报道阅读点击之最。这则新闻也很快地上了当地本县的政府网,还是社会动态的报道的头条新闻。
那篇报道,大体内容是这样的:为贯彻落实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问题的工作要求,南港镇明德小学努力创造条件,多方提供方便,积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近年来,南港镇以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创业及务工人员,而他们的随迁子女就读问题自然成了这些家庭的后顾之忧。为了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提供方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明德小学为此召开了由校领导班子和全体班主任共同参加的专门会议,专题研究解决这些孩子的入学问题。教导处积极和转学孩子原有学校做好联系工作,尽可能简化随迁学生的转学、入学手续;总务处主动和新华书店取得联系,积极解决课本征订不足的问题,确保外来学生及时领到新课本;班主任和全体老师在教学与生活上给予这些随迁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建立好随迁学生的档案,跟踪了解他们乘车以及在校外就餐情况,并多与家长联系沟通。方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关爱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树南港教育乃至舒城教育形象,是南港镇明德小学一贯坚持的办学主张。也正因为思想重视,工作到位,该校不仅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外来务工人员的广泛赞誉,而且从周边学校转入该校的随迁孩子也在逐年攀升。据统计,本学期到明德小学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达一百多人。
其实,我作为学校信息通讯员,完全可以把个学校正常开会的内容做个一周的报道。写出这个新闻,有着自己的感受。每天来到学校,我都比较早,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最近还是开学不到两周,每天都能见到学校里那些早早来到学校的家长。这些大人周围都有一些孩子在他们周围。凭着好多年的感知,我知道,他们都是后来转学的孩子和家长。我也知道,这些孩子大都是外地人。我不知他们是什么真正的原因,他们的家长来给自己孩子报到是那么迟。看着那些孩子,显然和本地的孩子有些不同:衣服不太整洁,头发还有些凌乱。特别是那些孩子皮肤有些黝黑。孩子们在学校的大院里,有些拘谨,总是拉着家长的手,或者抱着妈妈的大腿。
应当说,正常的本地孩子都已开学了,什么都展开有序。一般而言,授课老师自己的班级学生数已经确定。每年开学之际,也是班级学生增减之时。说真的,老师都怕自己班级学生数膨胀:一个大教室,也容不下八九十孩子。到了班级,只看孩子的脸。所以,说句真话,这些后来的孩子,大都是外地的学生,是转学的孩子。往往也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做个班主任的,都不再想着自己班级会有增加的学生。
怎么办?每年的春季,这样的现象确实不少。一方面,那些外流打工的人员,新年确实有着新的变动,孩子当然跟着变动。我们学校地处合安路段,相对交通便利,街市繁华一些。来此办厂的、办公司的比较多,因此流动人员确实多一些。孩子要上学,这是天经地义。再是困难,也得让孩子上学,不论是当地的,还是外来的孩子。一方面,学校每年都为此事确实烦神,因为这些外流工的子女入学不安正常的开学时间。总是在班级学生数稳定后的一段时间才来。班级要重新安置课桌,学校要为他们弄到课本。
凭着往年的经验,班主任觉得:最为伤脑筋的是,这些孩子大都是学困生。他们大都来自云南、四川、贵州的穷乡僻壤,一来都是好几个。他们家里都不是一个孩子,四五个子女有的是。以往学校为分学生进班级工作没少做。今年,学校也专门为此开了专题会。我想:学校方便外来打工人员子女入学,这是对的。要做的,是那些班主任和授课教师的工作。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不能因为转来的学生影响班级整体成绩,而拒收外地孩子----这是个人的小算盘,没有从大局考虑,更没有从孩子家庭实际情况考虑,从孩子角度考虑。就是班额数再大,再困难,也不能让来的孩子耗在校园里。外地打工子女入学应当和本校学生一视同仁。学校也没少做授课老师的工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杜绝流生和失学孩子----这是学校的责任,也是所有授课老师应尽的义务!这样的大事,有着思想政治的成分。就这点而言,教书育人真的能“上纲上线”了。(南港明德小学家长学校 霍同长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