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植物的形成在于栽培,人的形成在于教育”。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块雕塑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集体、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可见,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控,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我的家庭也这样。孩子少了,给家长的压力反而增大了。特别是农村家庭,大部分年轻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丢给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年轻父母们对孩子的成长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错误理解,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读书,就是考试得高分。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择校,开始报名培训班等,孩子玩的时间很少。考试时要求双百,达到要求,什么奖励都能兑现,达不到的,可想而知了。与此同时,父母们在重视孩子智育的同时就忽略了孩子的德育。忽视了对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培养。下面有一实例。有一次,程女士带着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回农村爷爷奶奶家吃饭,孩子走着走着,看到池塘里游来了一群鹅,她高兴极了。兴奋地跑到前面仔细观看这个新奇的玩意儿,不知不觉地说:原来这就是鹅呀。玩了好长时间后,她才依依不舍的回到了爷爷家。走进家门后,被年轻妈妈看到她的衣服弄脏了,顿时大发雷霆。还训斥道:“平时学习怎么不见你这么用功,玩起来就不认识前后啦?”一气之下带着孩子回家了。看到此案例,让我不觉揪心,我真的很同情那可爱的孩子,她是多么天真可爱以及好学啊!说不定妈妈此举就从此磨灭了孩子的新奇性,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记忆才更深刻。年轻妈妈大概是理解不了她的女儿其实是多么的好学,更无法理解她的女儿用一身脏衣服换来了多少知识……这或许就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吧。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长期教育方针可不仅是针对学校教育而言的,我认为我们的家庭教育的担子更重。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接触多了,影响就大了。不是有本书曾经说过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决定孩子的一生。当今社会上,对一些养成习惯差、自私、不懂得爱的孩子的增多,则更加体现出家庭教育的长期性和迫切性。
爱因斯坦说过:“全人教育”的观点,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用专业的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许多家长考虑孩子如何做人,往往注重的是做“有用”的人和“有才”的人,在知识和技能上下功夫,忽视了对孩子品质和性格的培养。其实,正直、善良才是“有用”的基础,只有具有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才能称之为有用的人。有一案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老锁匠技术精湛,被人尊称为“锁王”老锁王将自己的本领全部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儿子用从老子那里学来的一技之长,为贼人撬开了保险箱。触犯了法律,最后入狱服刑。老锁王追悔莫及。老锁王后悔自己只传授做事的技能,却不传授孩子做人的道理。其实,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才是最根本的教育。每一孩子的教育,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做人。近几年的教子历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使孩子成才,必先教其做人。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这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即便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我深深觉得此话道理极其深刻,值得我们家长反思。那么如何教育好孩子做人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有高素质的家长和良好的家风。
孩子品行的好坏,一部分是遗传,一部分是后天的教育。家长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什么样的孩子。要使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先做到,靠父母人格力量的影响,靠家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引导,实实在在的示范,我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必须先学会做人,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要和同学比阔。要知错能改,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父母首当其行。
二、孝敬父母,从我做起
曾几何时,有一位从山里来车站送儿子去远行的老母亲,发现儿子的旅行包带断了,而车子马上要开动了,怎么办?母亲急了,解下自己的裤腰带给儿子绑上了旅行包,儿子走了,母亲满脸涨红站在车站,儿子不知道母亲后来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回家的,但母亲的腰带儿子却一直保存着。陪伴着自己在人生旅途上奋进。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看见。现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皇帝,家长是仆人。有好吃的,孩子先吃,孩子的要求从不拒绝。孩子不小心摔一跤,家长心疼半天。慢慢地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从不见她们关心父母吃了没有,父母生病了,也不知道问候。更不会主动端茶递水。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系,其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关心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将来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呢?
1、让孩子明白自己在家庭中不是最重要的,他只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很多事情需要听家长的。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要有礼貌。在家庭中无论什么事,都应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2、欲扬先抑,忆苦思甜
很多孩子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总觉得自己累,父母的言行稍微不顺他的心,就摔东西或离家出走。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的收入,每次一上街,就让父母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是天经地义的。想着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哭闹不止。说家长不爱他等等。面对着孩子的这一表现,我就经常给他讲自己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多么差,上学多么远,甚至吃不饱,穿不暖。每次和儿子谈心以后,我又会间接告诉他父母是多么不容易,他的生活已经很幸福了。让他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从而从心底里感激和敬佩父母,也让他自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从小事看品行。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训练孩子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凡是孩子能做的,家长尽管放手。家长应要求孩子听从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让他们做起事来变被动为主动。
三、教育孩子做事要靠自己,要有自信。
人生在世,难免遇到挫折,小到考试失误,榜上无名,大到含冤受屈。此时,人最需要的是他人的鼓励。学会鼓励,是学会做人的重要内容。有位教育家指出,教育的奥秘在于建新孩子“行”。孩子都喜欢大人的表扬和鼓励。在培养孩子的自信时,我们作家长的一定要让孩子们自己去做,要让他们明白什么事都要靠自己。无论是作业中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难题。我觉得下面这个案例中父亲的做法值得每位家长学习。案例:一个孩子跟着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他拼命地呼喊和挣扎。父亲就是没出现。孩子在恐惧和绝望中度过了一夜。黎明时分,他终于借助手中的猎刀爬出陷阱,而父亲就站在面前。这时父亲告诉他,这一夜,自己一直守在阱口,一步不敢离开,并不时地踩动草丛,给孩子警告,目的是告诉孩子等不到救援,必须学会自救。这是自己挖陷阱的初衷。故事表达了父亲给孩子的爱不全是单纯的表象的。其实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放手”。孩子需要自己成长,而成长中所需的生活能力唯有自己在行动中方能慢慢积累提高。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巨大的。让我们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停地为他们鼓掌欢呼、加油喝彩吧。
四、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团结互助不可忽视。
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的越来越多,家庭教育的重担日趋严重。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势在必行。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无处不在,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离开合作,寸步难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出现,标志着学习的革命的开始。未成年人一定要懂得:在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高智商并不代表成功,让我们的孩子在头脑聪明的同时,培养良好的社会情感,是走向成功的保证。培养孩子良好社会情感,可以帮助他和谐地与人交往,并懂得关心爱护他人,体谅、宽容、同情、尊重别人。
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模仿的榜样。作为一名老师和家长的我。我经常严格要求自己,孩子也耳濡目染,收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会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关心别人的故事和道理。使孩子理解关心别人是一种美德,好孩子应该关心别人;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对方笑;让孩子体会帮助别人之后的快乐感受。同时,也细心的教育孩子多看别人的优
点,尊重他人的缺点,让孩子有善良宽容的品德,有豁达开朗的个性品质。
我们也比较注意裴炎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活动,学会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从而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人的教育说到底是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这是人的基础工程,影响着人的一生。有了做人的基础,将来再有专长,这就是人才;即便没有专长,也是一个真正的人。新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与时代有着巨大的断裂,家庭教育更是漠视孩子们的“好奇”和“自由”,甚至专门以扼杀“好奇”和“自由”为能事,在新课程的真正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之前,我们只能期待家长们多为孩子着想。
今天的孩子是21世纪的接班人,他们将决定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而我们家长在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是否该考虑一下怎样教会孩子做人并为此而尽力呢?家长朋友们,家庭教育就是让孩子天性有展现的机会,智慧有表达的机遇。美德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在勤奋中实现。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最佳发展区”。自我呈现得到最优化,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常者不平常。(南港明德小学家长学校 孔琳 吴晓梅撰稿 编辑:霍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