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童趣的作品俯拾皆是,难能可贵的是现在一些语文教材中还保留着一些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的古诗佳作,那些活灵活现的描写,那些渐渐淡去儿童视野和逃离儿童生活的田间野趣,读来既忍禁不俊、兴味悠然,又显得随心随意、无比珍贵了。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2013年苏教版语文四下):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佳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无论是写形还是写意,都很生动传神。孩子喜欢读,朗朗地读,可能很是容易读出诗中描写儿童生活的趣味。这里可能三言两语勾画了一个极其可爱的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场景,这些熟悉的场景孩子倍感亲切,也表现了千百年来永远不变的纯朴童心。
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侧坐”,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草映身”,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五年级语文下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写的是捉蝶,那春日独有的盎然生机和孩子奔忙疾走的纯真模样,相映成趣,让处在应试教育压力下的孩子不由心生向往。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迎着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像强磁力的吸铁石把我们的目光吸了过去。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这时,有一只蝴蝶落在了菜花上,一个小女孩蹑手蹑脚地走近它,闪电般地抓住了它。那个女孩拿着蝴蝶在同伴面前炫耀着,由于兴奋过度,她的手一松,机灵的蝴蝶哧溜飞走了。等女孩反应过来,蝴蝶早已飞入菜花丛找不到了……这种意境现实生活中可以有的。真的,只有让我们的孩子走进自然,纷呈精彩还有很多。自然是美好的,童真是自然的,孩童走进自然有着更多的和谐,更多的童趣,更多的收获。
袁牧的五言绝句《所见》(苏教版五年级上):
高鼎的《村居》(改写《村居》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习作,这是一次改写练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勾画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在高年级的课外阅读中,对于喜欢这样描写童趣的诗,我们可以推荐一些给孩子自己来读。比如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那些幼男幼女一起嬉戏,天真无邪的场面,让孩子一下子想到自己曾经玩过的过家家等游戏情景。还可以对学生说“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就诞生于此,读诗中也能拓展孩子知识面,让孩子回味自己珍惜自己童年时代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
教师在学习此类童趣古诗时,还可以有意识摘抄一些这样的古诗:比如杨万里“留许枝间慰愁恨,儿童抵死打黄梅”,陆游“妇女窥篱看,儿童拾穗歌”,梅尧臣“鹅鸭出栏去,儿童临水驱”等诗句。也可引导孩子自己找找唐诗宋词里关于儿童嬉戏的诗词,以此来增加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