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
国家督学 成尚荣
“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这是一个教育的新亮点、兴奋点。立德树人首先是立足“人”的教育。但是,现在的教育不是育人,而是“育分”。有句话叫做“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我想不通,往死里学,怎么会学不死呢?
台湾教育原部长说,不要给孩子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孩子带得走的能力。在中国,有人统计,自己楼下的自行车车棚,看看什么什么人最早推出自行车,什么人最后推进自行车,那是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有人说,美国的孩子的书包也很重,但是,书包里是什么呢?有运动器材,有生活用品,有手工作品。书包的重量一样,内容不一样。一个小女孩在海啸前发现了征兆,要求大人们转移到高处,人们犹豫之后听从了小女孩的话,因此这些人还活着,这是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智慧。
立德树人,首先是要关注人的存在。卢梭在《爱弥儿》中写一个理想的儿童,理想的儿童应该用什么思想教育呢?用自然思想。用关于人的学问教育孩子,认识人,发现人。人是教育目的,不是教育工具。首先要把孩子当做人看待,于是教育发生了转变:从分数到人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转型。今天教育部关工委设置这样一个课题,就是要大家研究人,研究儿童。
从哪里做起呢?我们要研究学生,研究儿童。在教育世界中,有没有一门最重要的学问、最不完备的学问是什么呢?我们老师都有一个童年,后来我们做了教师,难到我们不认识儿童吗?事实上,我们从儿童到成人,我们却忘记了自己的童年。陈鹤琴先生说,让我们再做一回儿童吧,再回到儿童世界吧。儿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的陌生者。看起来很熟悉,其实很陌生;对有的儿童熟悉,对有的儿童是陌生的;有时候是熟悉的,有时候是陌生的。
我们需要四个回到:
第一, 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
中世纪儿童是没有名字的,有些绘画作品有儿童形象,肌肉像成人一样发达,把儿童当做成人,穿的是大人的服装。儿童被淹没了,淹没在成人世界。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自由的代名词。在拉丁文中儿童是什么?是自由的代名词,是自由者。自由是儿童的本性,是儿童的本质。是儿童创造的“保姆”。剥夺了儿童的自由,其实已经剥夺了儿童的存在。日本有本小说《遥远的声音》,郑燕被妈妈说成乖孩子,一切征得妈妈的同意。妈妈认为他是乖孩子。妈妈让他去培训,但是,妈妈记错了,没有培训,郑燕不想立即回家,想去踢一场足球,但是,他要向妈妈请示;然而,一辆卡车冲过来,撞倒了电话亭,撞死了郑燕,他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想玩”。这句话被他的表哥听见了,后来,电话一直在响“妈妈,我想玩”,妈妈以为是表哥的恶作剧,但不是,是来自天堂的声音。一次电话铃声又响了,表哥接过电话对电话说,“你想踢足球就去踢足球吧!”于是,这个声音就没有了,这就是遥远的声音。
儿童是什么?儿童是一个探究者。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观察成人世界是一个什么世界,原来是一个功利的世俗的世界!泰戈尔说,我的孩子们,带着纯洁来到成人之间,大人一下子安静下来了,所以说儿童可以教育成人,拯救成人。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大陆的一个儿童到英国读幼儿园,幼儿园园长要求每一天收集一个种子,一个月后向大家展示。开始时收集很好办,但是,越来越难。还有什么种子,怎们才能收集,怎么才能保管,我怎么汇报,需要探究。李希贵校长告诉大家,我们十一学校不是教学科,而是教人。在学科教学的深处还有学生的存在,立德树人,需要看到人。
儿童是什么?儿童的名字是游戏者。游戏是儿童的学习方式,生活的方式,让儿童回到游戏中去。席勒的书《教育书简》,人一直是在游戏,游戏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儿童更是这样。
第二, 立德树人要儿童回到完整的生活中去。
儿童生活在三个世界:一是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世界,第二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第三是生活在虚拟的世界。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需要关注儿童的现实世界。然而我们只看见儿童的一个世界,只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的世界,于是片面发展。立德树人还要我们关注另外两个世界。究竟要关注儿童的什么理想世界?让儿童有儿童梦,少年梦,未来才能发展。现在他们的理想被绑架了,理想不是自己的,而是爸爸妈妈的理想。被错误的价值观绑架。有一堂作文课,老师要求学生写作文《我的理想》,全班同学发出了笑声:为什么?小男孩说,小学写理想,初中写理想,现在还让我们写理想,都是编造出来的,是可笑的理想。老师说,我们今天写《可笑的理想》,但是,要说真话。作文收上来,老师很沉重:当大官,办公司,发大财。有一个学生说,我们爸爸有一个理想,当歌唱家,但是他耳朵不好,大家笑了,但是这个学生觉得一点不可笑。他的理想是当一个医生,让爸爸的耳朵好一点。同学们安静下来。于是,再写一篇《我的理想》。我们要投向儿童的虚拟的世界里,在虚拟化的世界里,儿童可以获得许许多多的知识,但是,虚拟世界里有许多诱惑,还有陷阱。我们做得不够。有的吸毒的明星被抓起来了,有的需要彻底原谅,有的彻底不能原谅,有的是适当的原谅。不是凭别的,而是看明星长得帅不帅!
第三, 是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
儿童也有伟大之处,而且是最伟大之处:可能性。可能性是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人的创造性,是创造的潜能。一个物理学家,接到了母校的电话,他的物理老师去世了,某天某时开追悼会,于是物理学家前往参加。他在追悼会上见到自己的数学老师,跟他说,有件事情一直没有说,今天在这个场合还是说了吧,我的数学物理都很好,我要求免修数学,你不同意。而物理老师让我免修了,我爱上了物理,我成了物理学家。物理老师给我一个海洋,而你给我一个游泳池。我们有的老师不是给孩子一个海洋,也不是给孩子一个泳池,而是给了孩子一条阴沟,而且,他们在阴沟里翻了船。还是记住几句话吧,陶行知“别看孩子年纪小,孩子人小心不小,如果把孩子看小了,你比小孩还要小”。俄罗斯的俄罗生说,孩子是未被承认的天才。加拿大马克思·范梅兰说,面对儿童就是面对可能性。儿童的可能性潜伏在现实性中,因此只有一个智慧的老师才能发现。从现实性走向可能性,才是立德树人。可能性也有两种。可能是一颗甜美的糖果,也可能是一颗苦涩的药丸。
第四是回到儿童的游戏的生活中去。
儿童的心流很重要。中国人在酒席上富有创造性,人的聪明程度大大提升,有自由的氛围。还有打麻将的时候也富有聪明才智。有些传统的游戏方式被遗忘了,不会吹芦苇的的口哨,不会制作小手枪了。一个诗人邵燕翔,写过一个“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就是粘知了的孩子,就是捉萤火虫的孩子,就是那个放风筝的孩子。但是,放风筝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呢?许多教育我们的儿童“不在场”,是我们熟悉的陌生者。
立德树人的重大课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第一就是要研究儿童,发现儿童。
第一个是研究为什么立德?
才能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为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呢?更强调“立德”树人,这是说明道德在人的成长中的价值和意义。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写过一本《普通教育学》,出版以后悄无声息,临死时叹息,天啦,我的教育学没有发出一点声音!这是临终叹息!后来,这本书还是还是发出了最强音:从普遍意义上说,道德是人类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有人说,中国的道德不是在滑坡,而是在爬坡。滑坡是相对文革时期说的,那时候没有什么道德。今天的中国以人为本,但是,老人家倒在地上扶不扶,是一个问题,是一个伪问题,中国的道德进入一个困境。是一个世界的普遍的问题,不独是中国。美国一个经济学家说,道德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金钱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需要市场经济,但是,我们不要市场社会;当金钱能买到更多的东西,社会进入一个困顿时期,就出问题了,金钱可以主宰一切了,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湖南一个小茶馆,大厅放两张椅子,贴两张纸条:走慢一点,让道德跟上来;老公老婆坐是免费的。习总书记说:国无德不行,人无德不立。道德如此重要,提出立德树人是对的。
第二个需要研究的是怎样立德?
一是道德和幸福。但是,还不够,还要把它与幸福联系起来。电视台上马路上去问“你幸福吗”。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我们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幸福问题。但是,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幸福也是不够的,没有共同的价值标准。“非诚勿扰”的女生说,我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在自行车上笑。这是他的幸福观,幸福观错乱了。幸福在比较中产生的,你有房子,我有别墅,所以我幸福,带来了攀比;把金钱等同于幸福,幸福需要金钱,但是金钱不等于幸福。教师工资要不要提高?绩效工资提高了,但是,大家不幸福。金钱在此岸,幸福在彼岸。幸福不会来敲你的门。没有一个教育家说教育不要娱乐,但是,也没有一个教育家说教育可以娱乐化。娱乐至死,只追求娱乐只有死路一条。广西的成克杰,副国级,被关起来的时候要关灯,让自己能够睡着觉;能否减少一些放风的人,让自己多晒一些太阳;“方便”的时候别人不要跟着我,自己难受;千万不要杀我,宁可到最艰苦的地方:这个时候,自由才是最大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完美生活中的德性的实现。我们不是要营造幸福校园吗?那就要立德树人。二是道德和智慧。什么是智慧?古希腊雅典城,许多人都要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用谁的名字呢?大家为这座城市做一件好事。一人送了一匹战马,一人送一个橄榄枝,橄榄枝象征和平,她是雅典娜,是智慧之神,于是叫做雅典城。聪明与智商如果不与道德相连,只是聪明人,不是智者。我们做一个智慧教师首先是道德教师。一个小男孩尿床,生怕别人发现。突然他发现有一股香气,于是老师让大家晒被子。于是,孩子告诉老师,我知道了;老师说不说,其实你不知道,那是第二颗太阳的味道。每一人心里都有第二颗太阳。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德,既是个人之小德,也是国家民族的大德。
第三个需要研究的是立什么德?
好习惯,好品质,都对的。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三个概念,价值,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价值。鲁洁说,价值是理想中的事实。谈价值就要谈理想。二是价值观。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对价值的一种判断,形成自己的看法。从价值走向价值观。三是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观。爱国就是核心价值观。价值澄清呢,还是价值引领呢?这不是一回事。价值观教育是融入呢,还是渗透呢?是显性的呢,还是隐性的呢?立德树人研究不要大而化之。能不形成一个图谱,需要系统思考,整体设计。二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一个普通节目,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母语教育和汉字教学遇到挑战了。每一个汉字都是中国的故事,就是用中国的汉字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江南,春雨,杏花,一切都在里面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日本明治维新前用中国的阴历记时,后来用公历记时,与世界接轨。中国的筷子也是有文化的。《三字经》里有没有落后的东西?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三是“三爱教育”,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特别是劳动教育,可以作为立德树人的课题研究。(南京教科所原所长刘永和现场整理记录。编辑:霍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