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心理学 爱心的付出 三
人类心灵深处一个共同的呼喊是:“我值得被爱吗?你可被信任吗?我遇难需要你时,你会拋弃我还是会在旁保护我?”这是依附理论最关切的问题,也是人生中人人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从婴儿一出生,他已经开始从周围的人身上收集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这孩子就能发展出“安全依附”之心理状态。例如,一个陷入哭泣不安状态中的孩子,若能“经常”地(虽然不是每一次)与“一致”(重复)地得到父母“适切”的抚慰,他就能把鲜明的视觉图像(例如母亲慈祥的笑容),感官经验与情绪感受(例如母亲柔软而温暖的身体;在母怀中觉得安全,被疼爱之感受)一一借着心理内化的过程,渐次在他心中刻绘出安全依附之“人际心灵蓝图”。这“蓝图”(或“样版”)就像是人际关系的DNA,告诉这孩子如何看自己(“我是蒙爱的”,“我是有价值的”),如何看别人(“人是善良的”),如何看世界(“这世界是安全的”),也告诉这孩子要用什么样的关系规则来与人相处(例如:“可以大胆地信任”,“自己有需求时可以放心地要,别人有需求时可以慷慨地给”)。
从小看大
如果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孩子就发展出“逃避型”,“焦虑型”,或“紊乱型”等等不同之“人际心灵蓝图”。因着这些藉外在人际经验在幼儿脑中定形之神经网络,一个人在三岁时的依附型态,可以预测他十八岁以后与他人互动之关系模式。下一期让我们更详细地探讨,这些依附型态可能会怎样呈现在成人互动与亲密关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