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室 王荣 山七中心校 戴少永
2014年中考历试题在保持中考试题一贯的稳定性和连贯性的基础上,又体现了试题的创新、灵活、多变的特点。
一、试卷结构
(一)题型和题量:基本没有变化
2014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历史学科试题,分为五大基本题型:单项选择题、组合列举题、辨析改错题、材料解析题和活动与探究。全卷共17小题,满分70分,初步统计数据见下表:
表一 2012年、2013年2014年中考卷题型、题量、分值表
题型 |
一、单项选择 |
二、组合列举 |
三、辨析改错 |
四、材料解析 |
五、活动探究 |
||||||||||
|
题量 |
分值 |
比例% |
题量 |
分值 |
比例% |
题量 |
分值 |
比例% |
题量 |
分值 |
比例% |
题量 |
分值 |
比例% |
2012 |
10 |
20 |
28.6 |
2 |
6 |
8.6 |
2 |
12 |
17.1 |
2 |
20 |
28.5 |
1 |
12 |
17.1 |
2013 |
10 |
20 |
28.6 |
3 |
10 |
14.2 |
1 |
8 |
11.4 |
2 |
20 |
28.6 |
1 |
12 |
17.1 |
2014 |
10 |
20 |
28.6 |
3 |
10 |
14.2 |
1 |
8 |
11.4 |
2 |
20 |
28.6 |
1 |
12 |
17.1 |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卷在题型上没有进行调整,分值比例也没有变化,体现了中考试题一贯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二)考点分布、分值比例:布局合理,着眼中国,
表二 2012年、2013年 和2014年中考卷考点分布与分值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年份 |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安徽地方史 |
世界古代史 |
世界近现代史 |
|
|||||
分值 |
比例% |
分值 |
比例% |
分值 |
比例% |
分值 |
比例% |
分值 |
比例% |
|
9 |
12.8 |
28 |
40 |
3 |
4.3 |
12 |
17.1 |
18 |
25.7 |
2012年 |
9 |
12.8 |
28 |
40 |
3 |
4.3 |
4 |
4.1 |
26 |
37,1 |
2013年 |
15 |
21.4 |
33 |
47.1 |
2 |
2.9 |
3 |
4.3 |
17 |
24.3 |
2014年 |
1.知识点分布比较合理,符合《历史课标》要求。与去年进行比较,又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加大了对中国古代史部分的考察,由去年的9分提高到今年的15分。而世界近现代史却由去年的26分降到了今年的17分。
2.今年的试题重点突出了中国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安徽地方史共有50分,占了总分值的71.4%)。这就体现了《考试纲要》中提出考试目标中的“学习历史的兴趣,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二、试题特点:
1.题意明确,直达主题 今年的历史试题整体感觉非常简洁,没有繁杂的语言表述,没有太多的创设情景,题干简单明了。这样就为历史作为合卷、开卷的特殊的考试科目节约了时间。例如:单项选择题的第3题,第10题。活动探究题。
2.知识点覆盖全面 题目覆盖范围广且合理。例如,单项选择题,既包括了古代史,又包括了近代史和现代史;既有中国史又要世界史;涉及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科技史。
3.着眼中国,中西贯通 此次考试注重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有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第16题,通过苏俄与中国的改革来考查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改革的相似之处与给我们的启示;第17题,把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与近代西方新航路开辟作比较分析。
4.选题角度,新颖灵活 此次考试最大的亮点在于的角度非常新颖灵活,例如:单项选择题的第1题考查学生对皇帝的庙号、谥号的区别。第17题第(2)小题,不仅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开发性的问题设计和答题形式也给学生多元化的思考空间,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
5、关注热点但不迎合热点 通过2013年底珠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热点,考查古代安徽籍的数学家。材料解析题就暗含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热点
三、抽样试卷及失分原因分析
通过对300分抽样试卷(有效试卷300份)统计,从抽样汇总情况看,及格率为53%,优秀率为18.7%。呈正态分布。
(一)单项选择题(第1-10题)
从学生答卷中知:最高分20分,最低分0分。十个小题中错误率最高的是第1小题,课本上没有这个知识点,它的难度较大。其次是第10题,学生在阅读题目时,没有能够迅速从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整体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适中,但得分情况不是很好,它反映出学生在开卷的的背景下,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较差。
(二)组合列举题(第11-13题)
试题的难易程度实适中,知识的覆盖面较全面。学生总体得分较高,满分人数较多。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答题不规范,错别字较多,造成了不必要的的失分。例如:李时珍写成了李时真或李时针;金字塔写成金子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写成《中国人民共合国宪法》等
(三)辨析改错题(第14题)
此题难度适中, 学生平均得分5-6分,相当一部分人得满分。其中第(1)(4)小题得分率较高,错误率较高的是第(2)小题,比较多的学生对此题没做判断。失分原因是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教材不够熟练,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例如第(3)小题,有一部分的学生能正确的做出判断,却没有做出正确的改正,将“敌后抗日根据地游击战”改为“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
(四)材料解析题(第15-16题)
第15题有3小题组成,得分的差别较大既有满分,也有零分,个梯度的分值比例相当。第(1)小题能得到满分较少,学生混淆事件,在题目中设定的年代叙述中,指定不明,也有错别字现象,第(2)(3)小题答题情况较好,但在表述上出现了失误,如:奴隶向封建社会过渡等。
第16题得满分较少,8分档的居多。第(1)小题,考查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先后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得分率较高。第(2)题,第一问考查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属于基础知识,但出现了学生在回答时写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述不准确,不到位,概念模糊。的、第二问要求对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者进行本质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历史规律,难度较大。学生在回答是比较片面,只回答了市场的作用,而忽略了自由贸易这一点。第(3)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得分情况较好
(五)活动探究题(第17题)
本题为识图题,要求学生通过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学科思维等方面考查比较充分,难度较高。这一题没有出现满分,学生的整体得分不够理想。出现的问题有:①未能充分了解、掌握两幅地图所提供的信息。比如图4提供的时间是14世纪前后;没有认真观察地图上提供的国名、城市及所提供的隐含信息。②粗心大意,失分较多,如第(1)小题,有的考生答图甲、图乙。有点答图1、图2。③对提问的中心词未能重视。如第(2)题目中要求回答“两个不同点”学生在回答时,有的仅仅只回答一点,有的根本没有涉及到“不同点”,答非所问。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综合上述分析,初中历史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老师历史教学只重视九年级,往往忽视了七、八年级的教学。我们只有从七年级开始,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历史专有名词的书写,才能避免中考时出现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和错别字现象。
2.注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读图、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加以实施。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巧妙的设问,开启思维;善用对比,培养思维;探究学习,提升思维。同是也要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训练。
3.进行答题技巧的传授。教师在平时的练习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针对性的试题进行练习,及时订正。订正的同时进行解题技巧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如何读题,如何分析,如何表述。教师在选题是把握的原则是少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