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不作缺席妈妈(一)
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让孩子感受你做母亲的喜悦
有一个常识告诉我们:品学兼优的孩子不会自然产生,他们通常成长于愿意重视母亲角色的家庭——启发孩子的心灵与智慧是为人母者理当优先努力的目标。
母亲在孩子小时候应把精力放在家里还是工作上?这是当今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我们常听见外出工作的职业女性说把精力和时间放在工作上会顾不了孩子,心里是如何内疚;我们也常听见全职妈妈抱怨说家人轻看她们在家中的付出。
坦率地说,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可就以下方面予以探究,我也愿意坦诚分享我的看法。
小女孩玩什么?
不久前,有一个幼儿园园长给我讲述了发生在小女孩们身上的普遍现象:现在的小女孩做扮家家游戏,不再像过去那样有人当爸爸,有人当妈妈,而是模仿母亲把洋娃娃放在一边,自己去办公室、银行、旅行社上班。这种现象源于她们的妈妈忙于工作,太早把孩子入托,每天匆忙地将孩子送到幼儿园来,筋疲力尽地接孩子回家,到了晚上为了处理自己的事情,又把孩子交给保姆。太多的母亲放弃了亲自养育孩子的机会,自己不重视母亲的角色,不将母亲的角色视为一项珍贵的权利。
一生第一个爱的对象
当我看到一份教育专家针对一些很小年龄就被入托的小孩子的研究报告时,感到很痛惜。这份报告着眼点没有放在对幼儿园优劣的评价上,而在于母亲缺席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无论幼儿园有多棒,孩子最需要的还是母亲。
教育专家指出,在幼年的时候,小孩对母亲的需要远超过对保姆、玩具或是所有的物质享受。很多证据显示,如果婴儿在一岁以前每周有超过二十个小时由别人照顾,即使这人是称职的保姆、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将来还是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
许多人以为婴儿懵懵懂懂,只要吃喝拉撒等“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就可以顺利成长,却不知若缺乏足够的母爱滋养,孩子将来极有可能变得没有安全感,出现许多性格上的缺陷。弗洛依德形容小孩跟母亲的关系是“独特、无法比拟、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爱的对象,永不改变,并且影响日后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英国心理学家鲍约翰也说:“小孩期望母亲的爱与陪伴,就好象对食物的渴望一样强烈,母亲的缺席不可避免地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