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舒城教育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管理 > 专题专栏 > 教育信息化 > 文件通知
关于评定六安市首批50所数字化示范校园的通知
字体【 】  【日期:2015-11-6】  【单位:舒城县教育局】  【发稿人:电教馆】    【 关 闭 】
 

各县区教育局、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市直有关学校: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皖政〔201425号)、《安徽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皖教电〔20142号)以及《六安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六政办秘〔2014164号),进一步提高我市中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和快速发展,市教育局拟在全市规划建设100所数字化示范校园,以带动全市中职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为逐步推动我市数字化校园建设,根据规划我市将于2015年评定并命名首批50所市级数字化示范学校,望各县区、开发区社会发展局、市直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所属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请各县区立即行动,积极组织学校申报,并确定具体创建学校,于1120日前将创建首批数字化示范校园的学校名单报送市教育局,并于十二月下旬对各学校的创建工作进行自查自纠。合格后报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将对申报创建“数字化示范校园”的学校统一进行评定验收,验收合格的学校市里将进行“六安市数字化示范校园”挂牌。市直学校直接申报并报请市教育局统一进行评定验收,验收合格的学校市里将进行“六安市数字化示范校园”挂牌。

联系人:李开兵  联系电话:3321096

邮箱:1279699705@qq.com

                            六安市教育局

                              20151028

附件:

150所数字化校园名额分配表

2六安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试行)

3六安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试行)

4六安市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试行)

附件1

          

数 字 化校 园 名 额 分 配 表

序号

单位

名额

1

开发区社会发展局

1

2

霍山县

5

3

金安区

6

4

裕安区

7

5

寿县

7

6

金寨县

5

7

霍邱县

7

8

舒城县

7

9

叶集试验区

2

10

市直学校

3

合计

50

附件2

六安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试行)

数字化校园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校园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进行数字化改造而构建的信息化环境。数字校园具有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等特征,其宗旨是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推进我市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照适时性与超前性兼顾的原则,着眼于学校长期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条件,分层次逐步推进。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精神,为规范我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在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方案。

一、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是数字校园建设的基础和外显形式,包括校园网、终端、数据中心和各种数字化环境,为校园信息化应用服务提供硬件支持。建设要充分发挥现有基础设施设备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使基础设施建设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1校园网络设施布局到位。校园场所网络信息节点全覆盖。数据流、音频流、视频流同一,带宽利用率高。建有校园无线网络,方便办公楼、校园广场、报告厅及大型学术会议的网络应用。学校建成校园网,光纤总接入带宽小学不低于10M,初中不低于30M,高中不低于50M,并接入六安市教育城域网,网络覆盖学校所有场所,有信息中心,服务器小学不少于1台,初中及以上学校不少于2台。

2教学用机和多媒体设备达到要求。生机比(学生数与学生用计算机数比例)小学和初中达101,高中达81;师机比(任课教师数与任课教师用计算机数比例)达11,鼓励教师移动办公,学校计算机分布科学,按《安徽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规定建有能够满足信息技术开课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教室。

3、学校配备多媒体制作设备(含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和视频采集卡等),完全小学不少于1套,初中和高中不少于3套。

4、学校建设有自动录播系统,用于制作教师精品课及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等。

5、学校全面实现班班通,常规教学设备齐全,小学配备至少一套交互式多媒体设备;中学配备至少三套交互式多媒体设备。新建多媒体教室须配备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即:显示终端为电子白板或多媒体教学一体机,要具有多媒体资源展示与交互的功能,能接入互联网,能满足各学科课堂多媒体教学的需要)。

    6、有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校园广播网、网络视频系统及校园电视台。建有网络视频应用系统和精品课录播系统。对精品课全程录制编辑,推广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促进教科研活动科学开展。建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VOD点播系统。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影视制作中心或校园电视台。

7、学校有具有一定开放性、扩展性并能彰显个性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有包括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资源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后勤管理等软件。

8、学校要建有架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学校网站,网站包含信息发布、成果展示、教学研究、教研交流、资源建设、活动平台等功能,并与数字化校园平台有机整合。

9、学校加强个性化资源建设,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区域共享的校本资源库(含案例、课件、试题、教学素材、正版数字图书等),小学资源容量达50GB以上(其中视频以外资源容量不少于30GB),初中和高中资源容量达80GB以上(其中视频以外资源容量不少于50GB),并动态更新。

     10、图书馆建有图书管理系统。图书入库、图书查询、图书借阅、图书统计、新书推荐,全面采用数字化管理。

     11、 建设有数字化阅览室,方便师生随时随地阅读;至少配备1间数字化阅览室(可与计算机网络教室合用)。基础教育正版数字图书数量小学不少于2000册;中学不少于5000册,并动态更新。 

      12网络中心机房符合国家标准。具有满足全部应用的服务器集群和实现各类应用程序数据互通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建有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系统、网络监控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防病毒系统、漏洞评估系统等组成的网络安全体系,能满足核心数据实时备份和高速存储,全方位保证数据安全。

      13、高中寄宿制学校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便利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建有校园安全监控安保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确保校园内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14建有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具备德育纪事、班级管理、综合查询等基本功能,全面记录学校、班级有关德育工作的实时信息。

建有体卫艺管理系统。学生运动、健康、审美等信息数字化,包括学校体质健康标准评价、体育赛事管理、卫生保健工作以及学生的体检数据记录和艺术表现等内容。

      15、建有实验室管理系统。对实验教学、实验成绩、仪器设备、实验信息等实行数字化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数字化实验室、电脑音乐制作室、电脑美术设计室和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以及虚拟实验室等。

 16、建立学校网络安全体系,确保校园网络平稳高效运行。建立安防监控系统,并入网络远程管理。

     17拥有学校财务、后勤服务管理系统。实现财务报表和数据网络化,校产管理和物件报修高效化。实现学校校产查询、汇总等数字化管理。

二、教学应用水平

学校信息化建设体现为硬件为软件服务、软件为应用服务,信息技术能够渗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学习方式,有效应用信息化交流互动全面推动学校工作进程,促进教师素养的提高,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

18建有教务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教务排课、学生选课,以及教师功课调整实时通知。

19建有网络备课和教科研管理系统。有利于备课组、学科大组开展教研活动,有效支持网络教科研管理。

    20数字化资源与学科课程密切整合。充分应用数字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促进课程多样化发展。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校本研修,以及校内外网上研讨交流。每学期校本研修不少于2次,校内外网上研讨交流至少1次。活动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记录、有成果,并形成制度。

21、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科覆盖率达到100%。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网络教学课程平台有效利用。支持在线自主学习,使网络课程成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网上授课、网上辅导答疑、网上批改作业等,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分层教学创造条件。

    22、学校网站内容丰富,更新及时,并积极参加市级及以上的网站评比和基于网站的各项竞赛活动。要与市、县(区)两级教育网站互联互通,并积极提供信息。

23、学校至少有一个市级及以上相关教科研课题,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科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建有专题课题网站,更新及时。主持或参加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人数不少于任课教师总数的10%

    24、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制作专题学习网站,积极开展网上互动活动。构建有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平台。应用网络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合作学习,共享研究资料,便捷师生沟通,展示课题成果。

25、学校积极参与市、县(区)两级教育资源库开发建设及优质教育资源评比活动,有激励教师参与学校资源建设的机制。

    26定期开展教师信息技术专题培训。基础性培训与模块化培训相结合,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教育观的变革。结合数字化校园建设,各中小学每学期至少举办1-2次具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27、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多层次、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技术运用的能力、教学软件选择与制作的能力、数字环境下驾驭课堂的能力,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课外交流与指导的能力。学校行政、学科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80%以上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级水平。

28、所有任课教师能利用相关教育资源和素材进行电子备课,能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每学期至少录制一节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电教优质课)。

29、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对学生学习情况实行数字化动态管理。

30、教师能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能利用六安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开展远程教学交流。

31、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成果较多,积极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级各类竞赛并获奖,鼓励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建立学科相关的个人主页或博客,学校在推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32、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建有网络学习空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33、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学校信息化设施向学生开放。学生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学习,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效果明显。

3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网上交流,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相互学习、交流思想、发展友谊、展示作品的互动平台。

35、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强、成果较多。积极开展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以科技节为契机,结合社团、兴趣小组等载体,认真开展数字化课题研究、电脑制作、信息学竞赛、机器人比赛等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相关比赛。积极参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各级各类竞赛并获奖。

三、管理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转,通过切合工作实际的信息化建设,实现过程的高效,达到管理的高质,使信息技术成为学校常规工作的有力保障。

    36、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应成立由校领导专门负责的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设有教育信息技术处,配足配齐信息技术教学专职教师,并有1-2名专职网络管理员。学校校长要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和发展趋势,确立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内涵提升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带头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和实施管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前瞻规划和领导能力。

    37、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制定有工作责任制度及细则、技术性培训制度、信息发布采集制度、网络维护制度等数字化校园管理必需的制度。

38、学校主要管理人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教育技术相关培训,适应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工作要求。

39、建立学校完备的教师档案,对教师的学历、职称、进修及考核获奖等情况进行数字化管理

    40、建立学校完备的学生学籍档案,拥有学生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学生升学及平时表现进行数字化管理,对学生素质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素质能力和发展水平。

41、实现对学校教学基本信息、教学计划、学生成绩、学科和课程、课表和课务等教务信息数字化管理。

42、实现学校信息处理、工作活动安排、文件收发、公用场地调度等管理功能,促进学校日常办公事务的数字化。

43、对学校科研课题的申报、过程研究、中期评估、结题等工作实行数字化管理。

    44、实现学校资源的上传、下载、浏览、查询、科学分类等数字化管理。

45、实现对学校文件档案进行归档、流通、权限设置、查询等数字化管理。

46、实现对学校餐厅、宿舍等后勤服务设施的数字化管理。

四、保障工作措施

学校信息化建设有完善的计划性、明确的目的性,实现制度化统筹管理,有效地将现有学校设备有机整合,使信息技术在学校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

47、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列入学校全年工作计划,工作目标、任务、措施和实施步骤明确。

48、建立以一把手校长牵头、分管校长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落实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49、设立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中心主任享受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待遇,统筹全校信息化工作,有明确职责规范,能正常开展工作。

50、信息技术专任教师配备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信息技术管理人员配备:高中专兼职人员不少于4人(其中专职人员不少于2人);初中专兼职人员不少于3人(其中专职人员至少1人);小学专兼职人员不少于2人(其中专职人员至少1人)。学校网络管理员由专人承担并持市级网络管理证书上岗。

51、数字化校园日常维护性经费纳入定额公用经费管理,保障数字化校园正常运行。“电教两费”能够按学生公用经费的增长而同比例增长,无挤占、挪用“电教两费”现象。

52、学校将现有设备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应用效率,为教学与管理服务。

53、学校健全数字化校园建设设施使用、管理、维护的各项规章制度,责任到人,建有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确保网络安全畅通。

五、学校特色发展

54、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中具有特色经验。侧重应用模式创新、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远程教育开展、管理制度革新等等,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味,创建数字化学校特色品牌。

 本标准是六安市中小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创建时的基本依据。随着数字化校园创建活动的开展与深入,我们将对此标准进行不断完善与发展。

 

                                二〇一五年七月十日

 

附件3

  六安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

(试行)

 

项目

建设指标

备注

A1组织与管

B1

机构建设

C1 学校领导班子对技术改变教育达成共识,确立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内涵提升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有自觉主动、科学有序的行动,改善发展环境,营造发展氛围;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鼓励、支持技术应用普及与实践创新;有分管的领导,且领导班子带头使用技术。

C2 学校成立信息中心,与教务处、教科室并列,统筹全校信息化建设并正常开展工作;主任享受学校中层待遇;人员结构合理,有技术学科教师、多学科教学骨干、网络管理教师共同参与;教育技术中心职责明晰(设备管理与维护、技术学科教学、技术应用与实践创新、教育技术培训等);工作得到师生充分肯定。

B2

经费投入

C3 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保证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电教费列入年度预算,80%用于购置《安徽省中小学电教软件推荐目录》教育教学软件征订,20%用于鼓励教师应用技术和开发软件资源,账目明晰。信息技术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专门用于信息技术设备运行维护、技术人员培训等,账目明晰。

C4 学校建有多元化信息化资金来源保障机制。

B3

管理制度

C5 制定了学校信息化规划和年度计划,目标清晰、措施得力、步骤明确。建立健全信息化设施使用、管理、维护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执行有检查,有记录,有评价。

C6 建立了有利于加快学校信息化发展、促进教师应用技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激励评价机制。

A2 信息化环境建设

B4

网络性能和管理

 

C7 学校建设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的校园网,并接入区县(或市)教育信息中心,信息点(或无线)覆盖学校所有教学场所,确保全天候网络畅通。

C8 学校建有具有一定开放性、扩展性并彰显个性的校园网平台,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的信息化。

C9 学校重视校园网络管理工作,加强对师生进行系统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教育,对网络定期检查维护,确保网络安全畅通;有校园网络安全措施,有效隔离不良信息,防范病毒,记录上网行为,按时备份数据;各项设备完好率保证在90%以上;防火、防盗、防雷等设施齐备。

B5

教师用机

C10 专任教师实现人手1台办公用计算机。

B6

计算机网络教室

C11 计算机网络教室计算机按最大班额配备。小学每15个班、中学每12个班建有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

B7

班班通

C12 普通教室均需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机、幕布或电子白板、视频实物展示台(注:投影机和幕布可由47吋以上的大屏幕显示设备代替)。

B8

专项活动室

C13 学校至少建有1个公用多媒体报告厅,设备包括计算机、数字投影机及幕布(有条件的可配交互电子白板)、视频展示台、话筒、功率放大器、音箱、中央控制台

C14 学校各学科专用教室、实验室多媒体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标准参照普通教室配置)。

C15 学校建有学生用电脑作品制作室,条件允许可建设机器人实验室。电脑作品制作设备含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等,小学不少于1套,初中不少于2套,高中不少于3套。

机器人实验室设备,小学不少于计算机4台、机器人8台及配套场地,初中、高中不少于计算机7台、机器人14台及配套场地。

B9

其他设施配备

C16 学校有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校园广播网、校园电视台等;初中高中学校应建成满足校园视频点播、视频监控的网络视频系统;初中高中配备视频自动录制设备、数字视频编辑系统。

C17、配备教师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录音笔、扫描仪、打印机等,不低于《安徽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配备标准。

A3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B10

教学情况

C18 信息技术专任教师配备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按要求开足开好信息技术课;学生在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学习时间不少于每周2课时。课余时间、节假日期间,学校信息化设施向学生开放。

C19 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探讨教学实施和评价方式的改革,着力培养学生面向信息化的创新与变革、交流与协作探究、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与决策、网络公民的意识、概念理解与技术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C20、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基础上,增补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形成校本信息技术拓展课程。

B11

学生成果

组织开展面向学生的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主题活动,校园网上有学校所有学生的创新作品(或集中链接)展评,并有有效互动的过程记录。

C22 有一定比例学生在市、区县组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实践类活动(电脑制作活动、机器人比赛等)中获奖。

A4 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

B1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C23 学校鼓励老师电子备课,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创新的新模式。信息技术应用的学科覆盖率100%,电子教案率不低于60%,课时覆盖率不低于30%

C24 教师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效的示范、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利用技术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评价。

C25 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研活动,并积极开展校内外网上研讨交流。

B13

课题研究

C26 学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校本实践研究,有市级以上教育技术课题,在诸如学科教学、教学评价、组织学习力(知识管理)、学生创新实践、家校互动、信息化管理等某些方面的应用实践研究,并有随研究进度而更新的课题网站,课题研究富有成效。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带动周边学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C27 学校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实践,通过专题网站、建立网络虚拟学习社区,进行网上作业、网上讨论、网上测试等网上互动活动,能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网络教学,并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C28 学校积极探索利用网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加强师生上网行为管理,对师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和自觉抵制能力。

B14

资源建设

C29 学校建有构架合理、特色鲜明的学校网站,信息更新维护及时,在互联网上发布。校本(课程)资源、学生(主题活动)作品、网络链接资源丰富、实用;教师、学生、家长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资源丰富,是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平台和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

C30 学校积极参与市、区两级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激励教师参与学校资源建设的机制,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优秀教师成果的积累。

C31 学校购置资源有很好的应用效益;善于利用开源软件、网络共享资源。

C32 订有《中国电化教育》《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专业刊物。

B15

教育管理

C33 学校充分利用市、区县教育网、校园网络及各种开源公共资源,按照相关要求,创造性地进行文件传输、校务公开、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财务与资产管理、图书管理、“校园一卡通”服务等应用,并实现区域内和上级管理部门数据交换和共享,促进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民主化。

A5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B16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C34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要求,依托开放、动态、交互、协作的网络平台,有效利用数字化资源与网络协作工具,积极组织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组织学习力、教学创造力。

C35 学校校本培训、教研活动有数字化的计划、过程、交互、成果积累等。

C36 学校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在省、市、区县组织的教育技术应用成果展评类活动中获奖。

B17

网络管理教师培训

C37 学校注重引进和培养网络技术教师队伍。学校至少有1名网络管理教师,高中网络管理教师不少于2人。网络管理教师需持市级网络管理培训合格证书上岗。

C38 学校网络管理教师积极参与区县、校本研训。每学年至少参加一次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认可的专业培训。

B18

管理者教育技术能力

C39 学校管理者达到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对于管理者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具有对教育信息化的自觉意识、理性认识、规划设计实施、成效评价能力,积累了信息化校园建设、技术支持创办优质教育的发展经验,促进学校的创新发展。

C40 学校领导积极参加市、区县组织的校园信息化领导力建设研修活动。

附件4

六安市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

(试行)

为进一步规范、促进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以校园数字化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同时使全市各校数字化校园的评估工作有章可循,经过广泛调研,结合《六安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精神,特制定《六安市数字校园评估标准》。

说明:

1、本细则采用二级指标制,一级指标有5项,二级指标即评估标准有19项,总分值100分。另有附加分5分。

2、对照此评估标准,凡自评符合条件的学校,均可申报“六安市数字化校园”。经教育装备电教部门评估验收,初、高中总分达90分及以上的学校可评为优秀级数字化校园、75分及以上可评为达标级数字化校园;小学总分85分及以上可评为优秀级数字化校园、70分及以上可评为达标级数字化校园。

3、评估验收采取听取汇报、现场查看、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了解等形式。

4、评估验收采用打分办法,各项指标在规定分值内由评估小组评议打分。

六安市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

(一)机构队伍保障17

序号

内容

分值

评分

  

得分

11

领导机构

2

有校级领导主管,并定期召开会议,1分。

有校级主管领导得0.5分,没有不得分。

校级会议记录,近三年有6次及以上会议记录得0.5分,少于6次不得分。

有中层管理机构,职能明确并经常开展工作,1分。

有与数字化校园相关的学科背景或学科教学经历的中层管理机构负责人得0.5分,不符不得分。

中层管理机构有近三年学年计划与总结(或学期计划与总结)得0.5分,不全不得分。

12

管理人员

4

24个班级以上需专职人员二名, 24班以下需专职人员1名,或兼职人员二名(专职网管人员周兼课为规定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及以下;兼职网管人员周兼课为规定工作量的一半及以下)3分。

有网络、电教管理人员得1分,没有不得分。

有设备维修人员得1分(没有设备维修人员,但已外包的也视作有设备维修人员),没有不得分。

周兼课符合规定工作量的得1分,周兼课超过规定工作量的得0.5分(规定工作量:高中12节、初中14节、小学16节)。

网管人员有一定的职称1分。

网管人员有《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证书》得0.5分;有中级及以上专业职称的得0.5分。

13

制度规划

2

管理制度齐全1分。

有数字化校园相关的管理制度,其中有管理、使用、网络安全、人员培训等制度得1分。不全不得分。

数字化校园规划合理

1分。

有数字化校园近三年规划的得0.5分,没有规划不得分。

有与数字化校园规划相匹配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情况的得0.5分,没有不得分。

14

教师培训

6

经常开展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3分。

有数字化教学设施设备教师专题培训:1、多媒体设备(如电子白板、视频展示台),2、专用实验室,3、专用教学、管理软件,4、常规应用软件使用技巧等。

每学年培训教师3批次(单批次培训人员不少于10人)及以上得3分,2批次的得2分,1批次的得1分,未培训不得分。

经常开展电子教案、课件制作交流、研讨、比赛活动

3分。

有全校性的制作交流、研讨、比赛等活动,并有活动记录。每学年3次及以上的得3分,2次的得2分,1次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

15

资金保障

3

经费预算情况

1分。

有独立的学校数字化设施设备预算的得1分,无独立预算不得分。

近三年资金投入

2分。

近三年数字化设施设备建设资金平均每年投入占全校数字化设施设备总金额≥10%的得2分,5%-10%的得1分,<5%不得分。

(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28               

序号

内容

分值

评分

  

得分

21

教室设施

4

多媒体教学设备配置符合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

1分。

符合的得1分,不符合不得分。

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普通及专用教室   3分。

多媒体教学设备进入普通教室100%的得2分,不到不得分。

各类专用教室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占50%以上的得1分,30%50%的得0.5分,<30%不得分。

22

教师电脑

2

教师办公电脑比例 2分。

教师有办公电脑比例100%得2分,90-100%1.5分、80-90%1分,<80%不得分。

23

学生电脑

3

电脑生机比例

2分。

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全校电脑生机比例8:12分,10:11.5分,12:11分,15:1以下不得分。

学生计算机房配置符合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

1分。

符合的得1分,不符合不得分。

24

校园网络

9

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带宽和信息点

3分。

1、与六安市城域网网或当地教育城域网互联带宽10Mbps及以上,符合的得1分,不符合不得分。

2、网络类型:小学主干带宽10Mbps以上,初中主干带宽30Mbps以上,高中主干带宽50Mbps以上到信息点,符合的得1分,不符合不得分。

3、网络容量:所有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教室等教学场所及办公场所都具有网络信息点或无线上网信号,符合的得1分,不符合不得分。

无线网络覆盖率1分。

办公区域、会议场所、图书馆等校园公共场所无线网络信号能覆盖的得1分,不符合不得分。

网络机房

2分。

高中建有独立网络机房且符合GB 50174-2008C级机房标准的得2分,建有的得1分,无不得分。

初中、小学可参照高中,或一定区域共享一个机房,共享机房应符合GB 50174-2008C级机房标准。

服务器

1分。

满足网络服务功能和访问需求,选用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兼容性好的优质专用服务器。符合的得1分,不符合不得分。

有网络信息安全设施(软硬件)

2分。

有网络服务器信息备份或冗余设施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

有网络信息安全设施(专用硬件防火墙)和上网行为管理设备的得1分,缺少一项扣0.5分,没有不得分(区域内统一配置视同达标)。

2-5

常规设施设备

10

有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校园广播网及校园闭路视系统

3分。

建有校园广播系统,并满足学校日常教育需要,紧急情况下保障学校统一指挥的得2分,没有不得分。采用IP网络数字广播系统(基于校园计算机网络传输信号)的附加0.5分。

建有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并实现高质量、多频道、多功能的电视转播,可实现自办节目,召开电视会议,播放教育教学录像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采用基于校园计算机网络得电视系统(IPTV)的附加0.5

远程教育视频系统

1分。

建有远程教育视频系统,并满足学校通过因特网开展实时视(音)频在线互动式教学需要,实现高质量、多路视(音)频传输及交互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

校园安防系统

2分。

建有安防系统且符合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2分,没有不得分。

校园一卡通系统

2分。

建有校园一卡通系统,并实现考勤、身份信息管理、电子钱包、图书借阅等功能,使用五项功能(含五项)以上2分,使用三项(含三项)以上1分,有使用得0.5分,未用不得分。

数字化功能实验室

2分。

36个班级及以上学校,微格教室(课堂录播系统)配备2个或以上;小于36个班级的学校,配备一个或以上,符合1分,没有不得分。

数字化理化生实验室达到省2009年配备目录要求,高中36班以上配2个或以上,36班以下配一个,初中以理化为主配一个,职高、小学无要求,符合得1分,没有不得分。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19                       

序号

内容

分值

评分

  

得分

31

学科资源

14

学校拥有通过国家以及省教育厅教育教学软件资源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学校现行教材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和涵盖每个学科的音像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定期补充、更新、升级

3分。

有所有学科(包括德育、心理等)的教学资源,齐全的得1分,只有2/3学科的教学资源的得0.5分,不到不得分。

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课件、图片、视频、音像、论文等)定期补充、更新、升级的得1分,无不得分。

有教学资源专用管理平台管理学校教学资源库得1分,没有不得分。

学校自主开发基于校本教研的个性化资源。

6分。

校本资源例如:课件、课例、教学设计以及对已有资源的再加工。每学科都有校本教学资源,且资源个数每学年增加或更新80/学科以上的4分。

2/3学科有校本教学资源,且资源个数每学年增加或更新80/学科以上的3分。

每学科都有校本教学资源,且资源个数每学年增加或更新50/学科以上的2分。

2/3学科有校本教学资源,且资源个数每学年增加或更新50/学科以上的1分。

低于要求不得分。

每年上传2节以上优质网络课资源到省、市、县电化教育中心的得2分;上传1节得1分;无不得分。

以校园网为平台,充分利用省、市、县(市)区教育专网及互联网,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实现资源共享

3分。

充分利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网、六安教育网、六安市数字图书馆等网络资源平台,查找与下载所需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合理应用于教育教学。符合要求的得2分,低于要求不得分。

以校园网为平台,建立远程教育平台,使中小学生能利用网络在家庭或社区进行学习、交流,符合要求的得1分,低于要求不得分。

校园网上有学科版块或独立子网站2分。

所有学科都有版块或网站得2分,2/3学科有的得1分,少于2/3学科的不得分。

32

自主学习系统

5

校园网上有自主学习平台(数量、质量、学科覆盖率等)

3分。

有自主学习互动平台,有专职负责人(或有学科教师兼职值班)管理,得1分,没有不得分。

自主学习平台有师生互动总量每学年达500条以上的,且及时处理的得2分,300条以上的得1分,低于要求不得分。

有自主学习资源库(资源数量、质量、学科覆盖率等)

2分。

有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学科门类齐全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

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利用点击数每学期总数在1000次以上的得1分,总数在500次以上的得0.5分,低于要求不得分。

(四)学校数字化管理16                 

序号

内容

分值

评分

  

得分

41

校务管理

4

校园网上有专题版块(校园展示、团建、党建、家长学校、学生心理辅导、学生展示、校友沟通等)和各处室工作版块

1分。

有校园展示、团建、党建、家长学校、学生心理辅导、学生、教师展示、校友沟通等版块的得0.5分,不全不得分。

有各处室工作版块的0.5分,不全不得分。

校务管理无纸化(每周工作、公示、通知、文件、课程表等)

2分。

有每周工作、公示、通知、文件、课程表等版块的得1分,不全不得分。

能及时更新发布校园新闻的得1分,不及时不得分。

各部门人员可根据权限发布或获取信息

1分。

校级领导、中层、教研组长、相关教师、后勤人员全部参加得1分,人数不全不得分。

42

育教学管理

6.5

有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学生查询、成绩、统计、学籍变动等)

1分。

建有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并与教育行政部门对接的(或上级部门配置的管理平台),学生查询、成绩、统计、学籍变动等情况更新及时,管理功能齐全的得1分,功能不全不得分。

有学生档案信息系统(基本信息,奖惩记录、成长记录等信息)

1分。

有基本信息、奖惩记录、成长记录等信息更新及时,管理功能齐全的得1分,功能不全不得分。

在校园网上有综合实践活动园地(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

1分。

有学生社团、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等园地更新及时,管理功能齐全的得1分,功能不全不得分。

建有德育管理系统--校园网有日常德育工作栏目:(教师值周记录、国旗下讲话等)

0.5分。

教师值周记录、国旗下讲话等栏目齐全,记录更新及时的得0.5分,功能不全不得分。

有校园数字通道(FTP系统、共享文件系统、网站下载系统等)

2分。

FTP系统、共享文件系统、网站下载系统等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

学校全体教职工按权限全部使用的得1分,只是少数人使用不得分。

有家校联系平台

1分。

有家校联系平台且使用及时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

43

人事管理

2

人事管理

1分。

提供引进与招聘,离退休,合同制人员,人事档案等管理功能的得1分,不全不得分。

档案管理

1分。

提供档案预立卷,档案组卷,档案指导,档案利用等功能的得1分,不全不得分。

44

后勤服务

3.5

有学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系统

1分。

建有学校财务管理平台(或上级部门配置的财务管理平台)的得0.5分,没有不得分。

建有学校资产和设备管理系统(或上级部门配置的管理系统)数据录入详细,更新及时,查询方便的得0.5分,没有不得分。

有学校图书管理、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

2分。

建有学校图书管理、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或上级部门配置的管理系统)数据录入详细,更新及时,查询方便的每项得1分,没有不得分。

有维修申报通道

0.5分。

有维修申报通道,更新回复及时,查询方便,数据记录多的得0.5分,没有不得分。

(五)数字化应用成效20

序号

内容

分值

评分

  

得分

51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

10

教师形成了数字化的教学方式,日常教学素材、备课、教学普遍应用网络进行

3分。

90%及以上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在数字多媒体环境下进行的得3分,

80%-90%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在数字多媒体环境下进行的得2分,

60%-80%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在数字多媒体环境下进行的得1分,

不符合要求的不得分。

有统一的教学资源开发规范

1分。

向全校教师提供统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制作规范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

网络课程

2分。

有自制网络课程的得2分,有非自制网络课程的得1分,无不得分。

信息化相关的课外活动

1分。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外活动;举办或参加与信息化相关的科技竞赛;成果丰富的得1分,不全不得分。

传统实验数字化改造

1

具有数字化的网络实验平台与资源,并运用于实验教学中的得0.5分,没有不得分。

具有实验教学应用管理系统、虚拟实验系统,并运用于实验教学的得0.5分,没有不得分。

校园网上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访问率(访问量/全校师生人数比)

2分。

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访问比率在3以上的得2分,比率在2-3的得1分,比率在2以下的不得分。

52

数字化教学科研手段

4

数字化教学手段

2分。

网络教学平台:具有统一的网络教学或辅助教学平台;具备学习过程跟踪与管理功能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

网络考试系统:具有统一的网络考试系统(含题库)并得到应用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

数字化科研手段

2分。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网上发布科研相关信息的比例≥90%的得1分,80%-90%的得0.5分,少于80%不得分。

学校建有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能满足各类研究数据等资源的共享的得1分,没有不得分。

5-3

数字化教学成果

6

近三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科研成果(论文、课件、教案、公开课等发表和评比)

2分。

注:各级论文、课件、教案、公开课等发表按同级一等奖计。

获全国级奖:一等奖2分,二等奖1.8分,三等奖1.5分。

获省级奖:一等奖1.5分,二等奖1分,三等奖0.5分。

获市级奖:一等奖1分,二等奖0.8分,三等奖0.5分。

获区级奖:一等奖0.5分,二等奖0.3分,三等奖0.1分。

近三年学生实践活动成果(参加电脑制作活动、信息学奥赛、机器人比赛等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2分。

获全国级奖:一等奖2分,二等奖1.8分,三等奖1.5分,优胜奖1分。

获省级奖:一等奖1.5分,二等奖1分,三等奖0.5分。

获市级奖:一等奖1分,二等奖0.8分,三等奖0.5分。

获区级奖:一等奖0.5分,二等奖0.3分,三等奖0.1分。

近三年课题实验:数字化应用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经费有保障,取得并推广较好研究成果

2分。

课题立项级别:

全国级:2

省级:1.5

市级:1

区级:0.5

(六)附加分5

序号

内容

分值

评分

  

得分

61

自主开发与突出成绩

5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应用中有突出成绩:配备先进的数字化功能教室并高效使用;出版数字化校园相关著作;有数字化校园应用的高水平教师或学生;数字化应用有突出亮点

3分。

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打分

自主开发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模块,并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分。

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打分

Copyright © 2013 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制作:舒城县教育局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大黉水巷2号  联系电话:0564-8621209  皖ICP备17023175号-2  皖舒公网备2013第102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7.0或以上  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