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前几年,外地到广东惠州打工的一位姓杜的母亲,在临时住所里辅导女儿学习,要求刚4岁半的女儿王梦雨从1数到100,并把这些数字写下来。然而,小梦雨写不出来,杜某很生气,当即就狠狠地打了小梦雨几个耳光。
事情发生后,杜某谎称孩子走失,打电话给她丈夫,丈夫叫她赶紧报警。后经警方深入调查,事实真相大白,原来是母亲将亲生女杀害。
一个刚刚4岁半的孩子写不出从到100的数字,这很正常。就因为点儿事而粗暴地殴打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导致死亡。发生这样的惨剧,我们不禁要诘问:
“今天的母亲这是怎么啦!”
我以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因为这位妈妈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知识,当然也不能武断地认为妈妈是有预谋地要置孩子于死地。她之所以如此不择手段、不顾后果地殴打孩子,恐怕有更为深刻的思想原因。
一般地说,男人有阳刚之气,是强者;女人有温柔之美,是弱者。自古以来,在中国的家庭中,面对子女,父亲和母亲因角色不同导致分工不同:一般说父亲负责“教”,母亲负责“养”。
对子女的态度,父亲和母亲也有很大的不同:父亲往往更严厉一些,母亲更慈祥一些,如中国人常说的“严父”、“慈母”那样。过去,如果在家庭里发生暴力事件,一般情况下,施加暴力者往往是男人,比如丈夫殴打妻子,父亲殴打孩子。很少有妻子殴打丈夫,母亲殴打孩子的现象。要是孩子非打不可的话,充当“打手”的,往往也是威猛强悍的父亲。孩子不听话,母亲管不了,就往往警告说:“等你父亲回来,好好收拾你!”
现在,许多家庭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和分工发生了变化:在许多家庭中,做父亲的忙于生计,远离孩子的抚养教育;母亲则往往是一身而二任,“养”和“教”两重任务双肩挑。由于母亲任务繁重和压力过大,导致性情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孩子把母亲惹急了的时候,许多母亲不再说“等你父亲回来收拾你”那样没有力度的话了;而是挺身而出,亲自动手。
这样耸人听闻的恶性家庭暴力事件,虽属极个别。但据了解,现在不少的家庭中,以粗暴态度对待孩子,动手打孩子的,母亲甚至比父亲还多,打得比父亲还凶狠。这种反常情况的出现,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之所以出现这样反常的现象,发生这样的家庭悲剧,当然有思想观念上的原因,诸如教育观念:“不打不成材”,“棍棒下头出孝子”;人才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子女私有观念:“我是妈妈,有这个权力”;法制观念:“打自家的孩子不违法”,等等。除此以外,我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和许多经常殴打孩子的母亲一样,打孩子的原因一般不是什么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知识的学习问题。这个母亲就是因为孩子写不出数字而大打出手,恐怕是孩子的表现触及了她的内心痛处。
她和丈夫都是打工者,肯定文化程度不高,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社会地位也不高。要说在今天的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家长关注孩子的文化知识学习,可以理解。也不可否认,她们希望孩子有出息,将来能找到一份理想的职业,有为了孩子好的一面。但是,作为母亲,一反女性之常态,竟然那样不择手段、不顾后果地殴打自己亲生的孩子,恐怕就不完全,或不单纯是为了孩子好。在她们的内心深处,可能有很大的成分,甚至主要是指望通过孩子有出息,来为自己挣面子,增光添彩,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他们梦寐以求的、而靠自己又不能实现的个人欲望。
中国的家长打不打孩子,打孩子有多狠,并不取决于孩子所犯错误情节和性质的严重程度,而主要取决于让家长伤心的程度。
中国有句古话:“夫贵妇荣。”如果母亲的丈夫混得好,她心里还会平衡一些。如果做丈夫的混得不好,做妻子的觉得指望不上,自己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那只能指望孩子了。
中国还有另外的一句古话:“母以子贵。”是说母亲身价的提高,靠儿女有社会地位。如果孩子学习努力,成绩优秀,有望上大学,当研究生,那将是怎样的风光。可眼见孩子学习不用心,学习不好,母亲的唯一指望也行将落空,很可能因此而产生“地球的末日要来临”、“万念俱灰”那样的感觉,气不打一处来。忍不住就要小题大做,大打出手,出气为快,做出让自己悔恨一辈子的蠢事来。
我们党和政府,应当说很重视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并且努力创造条件,切实提高妇女的思想文化素质。应当说,绝大多数妇女自身修养提高了,自重、自尊、自信、自主、自强、自立,做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然而,也确有一些做母亲的,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诸如文化程度低下,没有专业技能,或是身心懒惰,不求进取,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可又不甘于现状。因此,只能把自己的命运系于丈夫或是子女身上,指望别人给自己带来幸福和“荣耀”。而当希望眼看要落空时,很有可能会气急败坏、不顾后果。
孩子是未成年人,我们做父母的有责任保护他们,而没有权力伤害他们。打骂孩子可能会暂时有效,但绝不是上策。
今天,我们正在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家庭的和谐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从教育孩子的角度说,家长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我热切地希望那些缺乏理智的母亲,面对这几起让人痛心的家庭悲剧,要认真地反思自己,检点自己。可别再在一怒之下,做出让自己后悔一辈子的事。(作者:赵忠心 编辑:霍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