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钱颖一的一篇《“好学”远比“学好”更重要》的文章,有些启发。倘若,我们不曾谦虚地说,“学好”在我们身上不同程度地还存在着:那就是,大都是在学生时代;或者是做学生时,临近毕业的时光;这时候,环境和自己,往往都是容易进入一个学习冲刺的状态。就自己学习的各科来看,齐头并进,甚至是在中考、高考时,报以自己也给别人一个出乎意料地惊喜:实现了自己的“跳跃龙门”的目标,也得到人们的承认:他这个学习阶段真的是“学好”了。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最近,给予新走入校园的莘莘学子的忠告。对我们每个已经走进校园的学生都有所启示。钱院长说:我相信你们从小都是好学生,更准确地说,是“学得好的学生”。学得好,就是学习成绩要好。学习成绩好,就是考试要考得好。考试考得好,就是作题目的答案要正确。那么如何取得这个结果呢?除了努力、刻苦、时间投入之外,还要大量做题,因为熟能生巧,也要有很好的记忆力,即使不是死记硬背。你们都是这方面的能手。所以你们都是好学生。在我看来,在大学中,“好学生”不再是“学得好”的学生。在大学中,一个好学生,首先是一个“好学的”学生。
这里明确告诉我们:“好学的学生”与“学好的学生”是两个概念;钱院长也真正界定了一个新时代好学生的定义。我们传统意义上“学好的学生”,说白了就是:那些善于考试的学生。“学习成绩好”、“考试成绩好”,就是那些会做题目,会选标准答案的同学,他们至少是这方面的“能手”。当然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努力、刻苦、时间,更需要记忆力。想想还真的是那么一回事:孩子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都有着自己的一段辛苦的自我奋斗历程。我们不能排除一些学生的天资和聪颖,但我们更应该相信每个人的成功,都会有他的一串串坚实甚至漫长的脚印。所以从某个程度上说,学好的学生,一般他们身上有着“好学”的成分,特别是他当时那个阶段。每个人好学的“因子”量上有不同,但好学上进的“质地”应该没有多大的区别。
钱院长又说:“学好”与“好学”是两种不同“学”的境界:“学好”是学习中被动地的接受,而“好学”则是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学好”是今天学习的一个结果,而“好学”则是今后学习的一种习惯;“学好”只是对学习已有知识的一种度量,而“好学”则是对学习未来知识的一种态度;“学好”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好学”是为了探索问题;“学好”得到的是答案,而“好学”追求的是真理。
这样的论断着实精辟,言简意核,而又击中要害。它也向我们展示一个全新的学习境界。不是吗?原来,“学好”,只是一个学习的“初级阶段”。学习最为理想的境界,应该是一个人的“好学”,它才是一个人学习方面走向“成熟”。孔子也说过类似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这样“学习武器”也被自己真正掌握。因为“主动”比“被动”肯定来得有效率,因为习惯和态度,比学习本身肯定也重要得多。但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好学,恰恰是现今大学生身上缺少的东西。
学者王立志也有一番这样的言论:反思现今中国教育的孩子,我们不遗余力地填充一个活动书柜,饱和内存。超负荷地运行,使孩子们的身体机能严重受损。等升了大学,他们不是处于“待机”状态,触任意键都可启动,而是处于“死机”状态,等待重启。。。我们的教育,说来说去,做了件高成本、高投入,低效率、低收益的事。这里我们稍加思索,就会知道,我们培养了好多“学好的孩子”,却没有培养出“好学的人”。我们的教育至少还有不尽如意的地方。或者说,单凭教育,能够给予人的影响深度是不够的。12年的长学,没有使我们的孩子,养成一个继续学习、主动进去的品性,终不是件好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教育者的深刻反思。所以,钱院长在大学里,对着那些刚刚踏进校门自是认为无比优秀的学子,提出了这个“学好”与“好学”的辩证关系之问题,显得很是必要:既不要让“学得好”误导你,也不要让“学不好”打击你。要记住:“好学”永远比“学好”更重要。
怎样在四年或更长的大学深造期间,培养“好学”的自己?,难得可贵的是,钱院长也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可供“学好”的孩子,进一步“好学”:第一,好奇。第二,好问。第三,好读。第四,好思。第五,好言。我们在惊讶钱院长娓娓道来、谆谆教诲的同时,似乎也感觉这些词语是多么地熟悉。为什么“好奇”、“好问”、“好读”、“好思”、“好言”这些在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都曾经提倡过的“学习行为、品质、习惯”,我们的孩子上了中学、到了大学越来越淡化了呢?特别是对于“好奇”,几乎在好多人身上难以寻觅到了。钱院长说,好奇是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推动力。十年前,四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清华学生座谈。当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没有选择基础扎实、数学好,甚至没有选择勤奋、努力,而是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都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可见好奇在他心中的位置。好学的第一要素是好奇,好学源于好奇。从“学好”到“好学”是个渐进,也是个飞跃;因为,“好学”总比“学好”走得更远。(作者:霍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