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舒城教育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科研动态
龙河论史 学在千秋
字体【 】  【日期:2015-10-17】  【单位:舒城县教育局】  【发稿人:教研室】    【 关 闭 】

                    ——2015年舒城县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述评  

                                                舒城中学  王贤文 

9月21日,在龙河中学观摩了以《宋明理学》为课题的2015年舒城县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的七节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在本次大赛中本人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故对大赛作一如下综合评述,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七节课堂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第一 ,比赛老师都能不同程度地重视学生发展性主体的学习地位,即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如包书应、赵能钢老师的课堂合作探究、陈艾华老师的课堂分组讨论,特别是课本剧表演和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学习问题的有机结合都能让听课者既能享受到宋明理学大家们深邃的思想内涵和深入浅出的思想认识,又能感受到课堂教学教学的深入性。第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中体验历史,历史学科本身就充满着人文主义思想与人类社会智慧,特别是思想史的发展更是人类历史上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智慧认识的亮点。赵能钢老师能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既使学生理解了宋明理学的自身发展,也使学生明确了宋明理学的现实意义。真正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新课标中的情感价值观和历史的史学意义。

二、七节课堂教学有机地运用了教材自身内容、课外资料、现场资源及师生课堂关系等教学资源,充分开发了课程资源,符合新课程教学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课标要求。第一,对教材处理都突出了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课原则、教育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参加本次大赛的老师都是在坚持原有教材结构的前提下,把落实基础知识与进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对教材理论与教学实践关系的科学处理,为我县高中历史日常教学作了一次重要的示范性探索。罗泽坤老师清晰的概念解释,包书应老师得法的课堂学习指导都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本次大赛七节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主导性主体和学生的发展性主体关系表现明确妥当,真正体现了作为主导性主体的教师在教学中服务于作为发展性主体的学生的新课程教学意识与理念。七节课中大多数老师都能针对不同课堂问题适时以提示、启迪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相应问题的思考、探索和归纳总结。尤其是包书应老师能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运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展现了作为主导性主体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服务于作为发展性主体的学生的关系与理念。从这个角度看包老师这节公开课不失为一节优质课。第三,对课外材料的充分合理运用和拓展,不仅体现了授课老师的课前准备程度和对史料的判断、提炼能力,也反映了授课老师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又能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能力。好在这七节课堂教学中大家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都能结合大量的文字材料、图片、视频、音频资料等,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这也充分体现了参加本次大赛的大多数老师态度端正,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娴熟,新课标教学理念强等历史教师的基本素养与素质。

三、本次教学大赛在教学方法上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内容的关键途径,也更有可能让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欣慰的是各位老师能采众家之长,秀一技之长。大家能够根据自我教学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特色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有机结合,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真实地渗透着学法指导,像包书应老师对宋明理学内容的归纳,赵能钢老师对理学意义的理解,无不充分体现了科学良好的教学方法的选用,这也成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赢得学生一片掌声的重要原因。当然,参赛老师都能娴熟地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正如前面提到的对课外材料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多媒体得以实现的。这在当前教学手段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也是十分可贵的!

但是,任何一堂公开课从不同的教学认识或观摩角度看都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同意见。就这七节课堂教学来看,他们仍具有很多的可塑性。概括起来本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理解不深,甚至混淆了历史常识和研究性学习的范畴。所谓历史常识是指已被科学地证明,并被史学领域认可和社会接受的历史结论或历史规律,基本没有再探究的必要了;而研究性学习是指还具有可拓展的知识空间,并具有发展性的历史问题。七节课堂教学偏重于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历史常识的基本教学,有本末倒置之嫌。

二、对历史课堂开放性的限制。七节课堂教学都有各种形式的讨论,并以此达到培养学生建立发散性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授课老师要么过早亮出自己结论,先入为主;要么引导学生向结论唯一性方向思考,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毫无疑问这样的讨论,既达不到课堂开放的目的,也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

三,教学基础及理论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七节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对教材知识整合零乱,教学步骤混乱,知识概念的解释含混不清,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哲学(如主、客观唯心主义)等其他学科概念不能科学解读,容易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模糊,甚至错误理解。

四、忽视教学对象和教学创新。七节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依然停留在初中阶段,同时,过分依赖于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性设备,难以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由此导致课堂教学思路狭隘,手法单调,内容肤浅,其实出现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条主义对老教条主义的替换。

综上所述,本次课堂教学大赛更多地体现了我县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同时,也为我县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当然,随着历史研究和教学手段的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变革中,历史人文精神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显示其不可替代作用的形势下,不断更新历史老师的知识理论和教学观念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Copyright © 2013 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制作:舒城县教育局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大黉水巷2号  联系电话:0564-8621209  皖ICP备17023175号-2  皖舒公网备2013第102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7.0或以上  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