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舒城教育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管理 > 家长学校 > 小学教育
孩子学习减负,家长别当“拦路虎”
字体【 】  【日期:2015-10-11】  【单位:舒城县教育局】  【发稿人:教育关工委】    【 关 闭 】

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热播,不仅让观众再睹新老影视明星的风采,更引发了人们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广泛讨论。虎妈为女儿择校执意购买学区房,孩子被家长逼着上各种文化补习班、兴趣班、积累词汇量,不堪忍受重负的罗茜茜闷闷不乐……真实地再现了的众多家庭困惑和问题。仅以孩子“减负”的视角来认识,我们有必要对孩子的学习负担进行理性审视,期望广大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生存和全面发展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别当孩子学习减负的“拦路虎”。

一、学习负担重: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


近年来,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已成为社会的顽疾,国家三令五申、重拳出击为学生减负,但问题依然存在。学习负担的重压,剥夺了孩子享受童年生活的乐趣,限制了兴趣和创造力,影响了全面发展,甚至带来健康隐患、心理障碍。

我们曾在2013年对天津市城乡中小学三至八年级学生1505人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中小学生的健康隐患与学习负担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尤其普遍的问题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隐性伤害,这是家长们特别应当关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尽管明确表示学习负担“非常重”和“比较重”的比例总体没超过二成,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学习负担对学生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学习挤占睡眠时间。我国《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应保证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睡眠。调查表明,在“不能有足够睡眠”的学生中,因为“作业太多”、“上课外补习、提高班”、“学、练特长”、“在学校时间长”等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共达到47%。就平均每天作业时间而言,小学中年级28.61分钟,小学高年级66.25分钟,初中生81.20分钟,均在规定作业量控制范围之内。但是参加各种课余补习班、提高班的有36.2%,这些学生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小学中年级4.4小时,小学高年级5.03小时,初中生6小时。总体上看,学习负担越重睡眠时间越少。尤其是表示“负担非常重”睡眠达标的小学生只有10%,中学生只有18.8%。

——学习负担越重近视比例越高。调查中表示自己“近视”的中小学生高达35.9%,近视比例随着年级升高而提高。感觉学习负担“非常重”、“比较重”、“适中”、“比较轻松”、“非常轻松”的学生,近视的比例分别是51.6%、43.8%、38.4%、26.6%、20.6%,“视力正常”和“近视”两组学生的学习负担呈现非常明显的相反趋向:视力正常的学生感觉学习轻松的大大高出近视一组,而近视的则是学习负担重于视力正常一组。

——学习负担越重吃早餐比例越低。早餐是孩子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来源,而感觉学习负担重的学生更容易由于缺少足够的时间而忽略了早餐。调查结果显示,不是每天都吃早餐的学生,感觉学习负担“非常重”、“比较重”、“适中”、“比较轻松”、“非常轻松”的分别是38.1%、29.1%、26.7%、22.4%、14.3%。当问及“如果你不是每天都吃早餐,主要原因是什么?”有36.6%回答“没有足够的时间”排在8个选项的第二位,排在首位的是“不饿或不想吃东西”(52.6%)与学习压力也不无关系。

——学习负担越重带病上学越多。调查结果显示,上学期生过病的学生达到69%,有25.4%的学生曾“带病上学”。在“带病上学”的学生中感觉学习负担“非常重”、“比较重”、“适中”、“比较轻松”和“非常轻松”的比例分别为39.7%、38.0%、22.7%、23.0%、20.6%。也就是说,学习负担越重带病上学的比例越高,留下的健康隐患越多。

——学习负担越重“偏胖”比例越高,体育达标越困难。被调查学生中认为自己的体重“偏胖”的占15.3%,他们感觉学习负担“非常重”、“比较重”、“适中”、“比较轻松”和“非常轻松”的比例分别为22.2%、19.7%、14.8%、13.2、11.9%,即学习负担越重“偏胖”的比例越高。而儿童肥胖与运动不足直接相关,学习负担重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中小学生参与运动和体育达标。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负担“非常重”、“比较重”的学生感觉体育达标“非常困难”和“比较困难”的比例分别为26.9%和30.3%,而学习负担“比较轻松”、“非常轻松”的学生这个比例仅为6.6%和5.6%。

二、影响孩子学习负担的家庭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影响孩子健康的学习负担首先来自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多、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升学压力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扭曲、教师素质缺陷等等都是直接的、最经常的因素。此外,在学校资源配置不均衡、校外教育机构的诱惑、整个社会对儿童健康权的漠视等因素影响下,家长教育价值观的偏颇以及教育行为的盲目,也是不容忽视的、直接作用于孩子的因素。

——择校加重学习负担。重点校升学率高备受家长青睐,对“择校”趋之若鹜。调查结果显示,择校生明显比就近入学的学生学习负担重。比如平均每天写作业时间,就近入学学生48.52分钟,择校生67.63分钟;参加课外补习班、提高班的,就近入学学生是30.6%,而择校生是55.2%,城市择校生更高达72.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择校的学生表示学习“负担重”、“适中”、“轻松”的比例分别是20.4%、63.8%、15.5%;而非择校的比例分别是17.8%、52.1%、30.1%。

——家长的高期望造成孩子学习压力。家长期望孩子上更好的学校,觉得只写老师留的那点作业,心里很是放心不下。在访谈中许多学生提到父母对自己要求严格,每天除了老师留的作业,还要完成家长留的作业。一个小学生说,“有一次我英语单词没背下来就睡觉了,妈妈从床上把我叫起来,不背下来不准睡觉。”另一位中学生说,“我希望爸妈别总唠叨我,别给我再布置作业了。”有家长说:“如果看到孩子回家不写作业,或者很快就写完了会感觉不安。”在调查问及父亲、母亲“最关心你哪一方面”,在所有8个选项中,“学习成绩”都排在第一位。

——课余学习无异于“雪上加霜”。社会教育机构对学习效果的过度宣传和家长的从众、攀比等心理,都加剧了人们对课外班的青睐。调查结果显示,上学期参加过课外补习班、提高班的中小学生占36.2%,他们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小学中年级4.4小时,小学高年级5.03小时,初中生6小时。无疑减少了孩子的睡眠时间、运动时间。一个小学生说:“我觉得是长辈们对我学习的要求给了我很大的压力。”

近年来,“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做法广遭诟病。一方面,学校不留作业了,但家长给孩子报的课外兴趣班却只增不减。有老师表示,不留作业,孩子们很开心,可很多家长心理上总觉得别扭,“都怕孩子掉队,不怕孩子累垮。”事实上,家长也很无奈,学校减负了,“下午三点就放学了,那么多时间,不多报几个学习班填补干什么?”另一方面,老师对家长的要求更多了,签名、订正、默写,陪背诵、陪做练习卷、听读、听算、做PPT……家长多被孩子的作业“套牢”。学生减负成了学校减负,不仅孩子负担没减,还搭上了家长。

面对孩子升学,家长更为纠结。湖北武汉一位昵称为“大熊猫”的妈妈曾在家长100教育论坛上发帖称“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引来众多家长共鸣。“大熊猫”直言,临近暑假,看到别的家长给孩子报小升初衔接班,她也蠢蠢欲动。没想到引发一场家庭“斗争”,老公对她“爱孩子就得狠点心”的观点表示难以接受,并愤然喝道:“变态!你这是变态!”对此她深感无奈。帖子末尾,这位妈妈控诉道,畸形的竞争产生了可怜的孩子和家长,并追问“何时才能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

家长的反省和无奈,暴露了学校单方面减负的弊端,也反映出家长的心理和行为受制于社会背景和教育的大环境。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和家长都摆脱重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抱怨学校和社会更是于事无补。孩子的成长不能等,也不会等。家长理性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身的行为尽可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才是明智的选择。

三、孩子学习减负更需家长心理减负

面对过重的学习负担给孩子健康带来的隐忧,首先承担起对孩子保护责任的就是家长。改变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现实或许无能为力,从改变自己的心态开始,创造有利于孩子的家庭环境则不难做到。

(一)走出盲目攀比的误区

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轻松快乐地成长,可是为什么爱孩子的家长明明知道孩子不情愿写家长的留的作业、上家长报的各种“班”,却总是逼着孩子做那些并不能让孩子快乐甚至伤害孩子的事呢?一个重要的心理就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家的孩子,要比别人的孩子有更多资本,在竞争中比别人强。在这种攀比心理支配下,让孩子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而且在相互攀比之下水涨船高。

家长盲目攀比心理的产生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也有我国特有的社会心理原因。首先是望子成龙心切。我国传统社会重血亲关系,育嗣的价值关系到家族的未来,一人飞黄腾达,全家富贵荣华,所以父辈不惜一切让孩子出人头地。现代社会改变了传统社会封闭的、家族世袭模式,但几千年形成的“家本位”观念依然存在,加之一些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被赋予至少两代人的期望,孩子在跟别人的竞争中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用《虎妈猫爸》中裴大妈的话说“现在谁还比老公啊,要比就比孩子!”;其次是“面子”作怪。“面子”在国人心目中有重要的地位,所以“面子”时常会支配和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有时候家长逼孩子学这学那、不惜重金让孩子上重点校、出国,往往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为了在自己的圈子里和其他人比较中“面子上好看”,以孩子优秀来展示自己的成就,从而获得他人赞许,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感;还有从众心理,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群体的压力,表现出与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加之对孩子教育的基本常识缺乏以及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权利缺少了解和尊重,特别容易在孩子教育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如何利用攀比的积极因素而避免盲目攀比,关键是比什么、跟谁比、怎么比。在与别的孩子比较中可比的因素很多,比如比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健康的身体、比广泛的兴趣、比对父母的孝敬和对他人、对集体的爱心……而不单纯地比分数、比学校,这样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孩子身上的优势;跟谁比常常决定了孩子的目标定位,一定拿自己处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孩子跟尖子生比,孩子在努力也难以超越就会越比会越自卑。让孩子跟不如自己的比,总是“知足常乐“也不利于孩子进步。关键是找准比较对象,把握好“火候”;怎么比,是在比较方法上面对现实,鼓励孩子在自身可控的范围内做出努力,认识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合理调整目标,寻找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过别人的办法。

(二)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对孩子学业上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而影响孩子的发展。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期望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良好的作用,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但是也不能忽略这样的事实:期望是对未来的幢憬,只有合理的、现实的期望才能得以实现,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期望只是一种幻想,会加剧孩子的压力,甚至酿成无以挽回的悲剧。

在全国未成年犯调查中,有一个案例让我始终不能忘记:这个孩子上高二时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无期徒刑。本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到高中后随着学业负担的加重成绩开始下降。而这时的父母对他的期望依然很高,一如既往地要求他在同学中“拔尖”,依然把他作为向别人炫耀的对象,这让他感到了很大的压力,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当压力无法排遣时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并带上了警官父亲的枪。路上一位好心的出租车司机听他的诉说说后坚持把他送回家,而他觉得无法面对父母,争执中拔枪把司机打死。作为司法干警的父亲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会成为阶下囚,更没有想到自己对孩子的严格要求竟然得到这样的结果。

在近年来媒体报道的多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中,最集中的原因便是学习压力大、家长期望过高。如今反思期望,是什么因素使善良的家长们不能“心想事成”呢?期望值过高是首要原因。孩子的发展状况与家长的期望相吻合时,家长会感到不出所料并保持对孩子的态度;孩子的发展状况好于父母的期望值时,父母会感到喜出望外,从而进一步激发支持和鼓励孩子的积极性;而如果孩子的发展状况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时,父母会觉得孩子不争气而大失所望,进而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对孩子采取高压手段,施行精神或肉体上的伤害;另一个原因是期望导向有误,即父母的期望与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大相径庭。比如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智水平热衷于“早期智力开发”,打乱了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有的家长以为重点校对孩子好,花重金择校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一般的现实,结果孩子很难在同学中出类拔萃,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发展为厌学;有的家长非让活泼好动的孩子稳稳当当,非让具有运动天赋喜好体育的孩子学艺术……结果是无论家长怎样为孩子付出,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人们都知道“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强扭的瓜不甜”的道理,家长们面对孩子不尽如人意的表现,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否适当、是否有误,认真思考怎样的期望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怎样为孩子的成长助一臂之力。首先是把握期望的“度”,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二是克服从众心理,期望要符合孩子的特点;三是要改变急于求成的心理,期望要循序渐进;四是消除唯我独尊的心理,期望要取得孩子的认同;五是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当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才能梦想成真。

(三)社会“热潮”中需要冷思考

这些年,在孩子教育上,有数不清的“热潮”:出国热、择校热、奥数热、外语热……有的家长带着孩子走对了路从中受益了,也有的出于从众心理卷入热潮之中付出巨大却一无所获。

仅就择校而言,近年来,家有即将上学、升学的孩子,择校在一些家庭中便成了头等重要的大事、难事。家长愿意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好学校”名声好、设施好、教师水平高、升学率高……但是这些优势资源对不同的家庭、不同学习状况的孩子来说未必都能够到达理想的目标,家长的从众心理、赌博心理、急于求成的心理很可能促使自己做出盲目选择,使择校的结果适得其反。所以在择校之前保持冷静、权衡利与弊至关重要。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孩子愿意不愿意择校。一项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显示,在决定“上学或择校”问题上,只有21.8%孩子参加意见,也就是说择校的事是父母说了算的占了绝大多数,很少听或者根本不听孩子的意见。事实上,学校只是孩子学习的外部环境,如果孩子不愿意择校,择校不能激发他自己的学习热情,再好的学校也无助于学习成绩提高。尤其是上中学的孩子,有的孩子愿意择校,觉得跟学习好的同学在一起能“水涨船高”,提升自己的水平;有的孩子却觉得花钱上学被同学瞧不起,总是抬不起头来,排斥择校。每个孩子对择校的态度是不同的,自身状况对“好学校”的适应程度也有差别,家长需要具体分析。是当“鸡头”还是当“凤尾”,应该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的自尊,给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并让孩子对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如果亲子之间意见相左,最好能跟孩子一起摆摆择校的利与弊。本来择校是为了孩子好,如果孩子不愿意,父母擅自做主、盲目选择,容易产生亲子冲突,更无助于孩子学习水平提高。 

其次,择校要花一大笔钱,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要承担的经济压力是不同的。我们看到《虎妈猫爸》中虎妈为了择校买9万元1平米的学区房,显然是超过了自身的经济能力,结果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乱。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父母可以心甘情愿为孩子节衣缩食,降低了自身的生活质量不说,对一些孩子来说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很容易产生对父母的负债感,学习成绩一旦不好,总有一种对不起父母的感觉,还很有可能在同学之间的攀比中增加自卑感;也有的孩子觉得家里有钱,即便学习成绩不好上好学校也是理所当然的,反而放松了自己的努力等等。这类不良心理会都成为孩子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障碍。

再次,择校就是放弃了就近入学,孩子每天多花很多在路上的时间值不值,也需要认真思考。我们的调查表明:择校生在上下学路上所花时间明显高于就近入学学生。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孩子由于选择学校无谓地增加了许多路上的时间,而减少了学习时间、玩耍时间、运动时间、睡眠时间。而且择校还增加了乘车成本、路途上的不安全因素等等。有一初中学生说:“本来自己学习还不错,可是上了好学校就成了“兜底儿生”了,家长又让我参加补习班,挺烦的。”

择校本来是为了孩子学习好,可是这些不利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好学校”对孩子的积极因素。即便孩子进了好学校,也未必就是进了“保险箱”。无论学校整体水平如何,学生都有好中差。而且我国当下义务教育改革的结果是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也就意味着择校对孩子而言其积极意义也在不断削减。所以是否择校,家长要看得远一点,在“热潮”中冷静一点,避免盲从中干得不偿失的事。

总而言之,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学校、社会、政府付出多大的努力,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家庭。为了孩子健康成长,让孩子从学习负担的重压下解放出来,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孩子的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做出自己的努力。(作者:关颖  编辑:霍同长


Copyright © 2013 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制作:舒城县教育局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大黉水巷2号  联系电话:0564-8621209  皖ICP备17023175号-2  皖舒公网备2013第102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7.0或以上  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