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舒城教育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管理 > 专题专栏 > 教育信息化 > 文件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字体【 】  【日期:2014-11-30】  【单位:舒城县教育局】  【发稿人:电教馆】    【 关 闭 】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六安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4年11月23日

 

 

 

 

 

 

 

六安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皖政〔2014〕25号)、安徽省教育厅等《安徽省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意见》(皖教电〔2014〕2号)和《安徽省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三通两平台”建设,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快速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出发点,以中职、中小学网络全覆盖为基础,以师生应用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和管理现代化为支撑,以创新建设机制和服务模式为关键,以可持续发展为保障,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实现“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工作目标,基本建成省市县互联、校校畅通、人人享有的信息化学习、管理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础建设,构建资源规模化应用环境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积极实施中职、中小学网络改造、宽带接入工作,搭建教育服务平台。督促学校建成校园门户网站,将校园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及网络与教育服务平台系统相连接。实现网络接入班班通,形成基本满足应用的硬件条件。

2.加快资源开发与聚合,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建立市、县区、校三级架构、学科内容齐全、标准规范、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分布式共享资源库,包括课程库、课件库、案例库、试题库、文献库、素材库、数字图书馆等。

3.营造个人学习环境,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利用云计算技术,为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机构等用户提供基于身份的个性化、信息化空间。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和网络空间管理规则,统一分配教师、学生、机构网络空间账号,实现实名制管理,单点登陆。

4.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融教育决策、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资源共享、教育管理、教学应用、远程学习、网上活动于一体,面向教师、学生、家庭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学校建设数字化智能校园。

(二)开展规模化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

1.加快建设满足各级各类学校需求的优质数字资源,整合或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制作工具,以及优质网络课程和实验系统、虚拟实验室等,完善学校“班班通”资源库。

2.重视网络教学方法创新,探索借助网络,将名校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步输送到偏远薄弱学校,逐步实现“同步备课、同步授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从而达到优质学校和偏远薄弱学校之间、校内班级之间“理念共享、资源共用、优势互补、合作共进”。

3.利用名师在线课堂让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所有薄弱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名师在线课堂先在舒城县部分乡镇农村学校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

4.为名师工作室配备信息化设备,并接入网络宽带,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市直及各县区名师工作室信息化建设覆盖到各学科。

5.在各县区或学校之间,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日常教研活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的虚拟教研社区功能,在不同城市或地区之间开展远程协作交流、研讨。

(三)改革管理模式,探索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机制

建立优质资源开发评选、表彰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制作、上传教育教学资源。广泛吸纳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

(四)搭建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

1.创新资源建设和配置方式,加强资源整合,建设市、县区、校多级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库建设重点整合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中小学薄弱学科短缺课程资源。

2.强化系统建设和实际应用,建立和完善重点业务管理系统,把学籍、教师、校舍、营养餐等方面的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

三、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

(一)主要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市、县区、乡(镇)和村级试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及管理应用体系,2016年完成全覆盖,建成覆盖城乡、技术领先、功能完善、便于应用的教学、办公、管理及资源平台,推广普及网络、多媒体和现代教育远程技术的教学、管理及评价模式,培育专业的信息化管理和教师队伍,持续提升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工作重点

1.实施“1812”教育信息化工程,即按照我市“一中心八组团”的空间布局。构建1个市级教育城域网平台,8个县区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培育100个数字化校园,逐步使全市近2000所中小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具体分三个步骤推进实施:第一步,2014年,筹建市级教育城域网平台,并与8个县区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连接,建设40所数字化校园试点学校。第二步,2015年,建成覆盖六安城区(含开发区)、县城区、乡(镇)学校和村级试点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区域内实现“班班通”。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完成培育100所数字化校园的任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第三步,2016年,巩固发展已有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重点将教育信息化网络向农村学校延伸,到2016年年底,全市近2000所中职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全部接入教育城域网,并配备一个以上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室)、录播教室,基本实现网络信号全覆盖(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和教学办公数字化。实现“三通两平台”工作目标。

2.加快推进教育城域网建设。2014年年底,构建六安市教育服务平台,实现市本级与各县区互联互通。金安区、裕安区、开发区要率先接入教育服务平台,寿县、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霍山县、叶集区分别建成统一规范、功能完善的县、区级网络信息交换中心。

3.大力推进中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2014年年底,全市所有城区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和市直学校要建成校园网,并以100M光纤方式接入教育城域网(教学点≥4M,、完全小学≥10M,中心学校、初中≥30M,高中和中职学校≥50M;有条件的学校力争达到100M)。对已经实现班级多媒体设施和学校标准化的学校也要接入教育服务平台,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也可接入。各地要根据《安徽省中小学信息化基本标准(试行)》建设的基本要求,收集每所学校现状数据,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和编制推进计划。实行月报制,每月要向市报告本县区校园网建设情况。

4.努力增加师生用机数量。终端设施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元素,各地要加快中小学电子备课室建设和教师用机配备,使学校具有应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授课的条件。多媒体网络计算机教室是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综合实践教育等的信息化活动场所,要求开课人手一机、互联互通、支持多种信息化资源应用。到2016年,小学、初中生机比不低于10:1,高中生机比不低于8:1,中职学校生机比不低于5:1,全市中心市区、县城区、乡(镇)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和村级试点学校逐步铺开,80%以上的学科教师能够应用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

5.加强和完善资源库建设。2014年起,以市级资源库开发建设为重点,积极与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进行对接,依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课有精品”教研活动,建成覆盖全市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教材版本和学科的教育信息资源库。到2015年,市本级建成包含学科教学素材、课件、数字图书、电子期刊和文献等种类齐全、分类标准、内容丰富的“开放、动态、优质”的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库;各县区网络信息交换中心要完成教育资源子平台建设,使优质教学资源为全市教师培训、教研、师生互动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与家长交流、社区教育等提供全面的支持和服务。进一步完善全市农村中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网与农村中职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网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6.推动教学应用普及。依托制度导向和示范引领,将信息技术与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层次融合,加快实现“堂堂用”。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到2016年,全市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现代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开放教学模式。

7.发挥信息化教研优势。建设市、县、校三级“网上教研”平台,构筑无校界的网上“学科社区”、“教研社区”,形成网下教研培训和网上学术交流、教研资源共享的互动模式。到2016年,所有中职中小学教师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积极参与网上教研活动。

8.加强人才培养与教师培训。致力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并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骨干教师队伍,2014年,为每个学校培养3—5名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骨干教师。加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着重进行现代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应用、网络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等深层次的培训。到2016年底完成对所有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全员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利民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决策机制和部门协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各县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主体,要建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各级发展改革、科技、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通信、广电、质监等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工作。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按照任务分工抓好落实。市教育局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全面落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工作。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专业管理队伍,构建基教统筹、电教组织、教研引领、装备保障的运作模式。学校要按要求设立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岗位,合力保障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育信息化顺利推进。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机制。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多渠道筹措经费,逐年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主要用于县级网络交换中心、网络布线、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各中职中小学每年安排的信息化经费不低于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10%,条件好的学校可将此项比例提高到15%左右。

(三)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教育信息化落实到位。积极构建专家引领、科学规划、任务明确、职责清晰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机制,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逐级签订责任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教育信息化重大决策、重点工程建设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的论证;制订全市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办法,定期开展专项督导;加强教育信息化队伍建设,以市、县电教馆为依托,引进专门人才,解决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强化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改革创新的路子。

(四)加强业务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应用水平。教育信息化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思想好、业务精的技术队伍。这支队伍的素质关系到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设备选型、师资培训和应用水平高低的关键。各级政府一定要重视教育信息化技术队伍建设,选择有效的机制,把有理想、思想好、业务精的骨干教师选拔到教育信息化业务技术部门来。充实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人才。

(五)建立管理制度与评估体系。制定完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应用、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评估机制和评估体系,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对县区领导考核范围,开展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情况管理和绩效评价,促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六)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普及。研究制订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奖惩激励机制,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总结表彰制度,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先进县区、校及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开展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评选工作;抓好信息化示范学校和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应用、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各地要将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中小学校要将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以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

Copyright © 2013 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制作:舒城县教育局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大黉水巷2号  联系电话:0564-8621209  皖ICP备17023175号-2  皖舒公网备2013第102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7.0或以上  访问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