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默默无闻,甘为人梯;他是一名普通的教育管理者,善于创新,高瞻远瞩。普通的工作岗位,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工作至今,做了12年教师,当了18年校长,他就是舒城二中校长夏大建。
最初追求:做学生喜爱的教师
1981年,夏老师舒师毕业,两年后又考入合肥教育学院学习,1985年毕业分配至舒城汤池中学任高中生物教师。第一次站上讲台,面对教室里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睛时,他就在心灵深处就埋下了不曾褪色的誓言——“当一名好教师,让青春在讲台上闪光”。来自心底的呼唤,使他真正体会到自己作为一名园丁要担负的职责,正是这神圣的责任感又促使他很多年里始终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担负着超常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上辛勤耕耘。自1987年开始,他不仅担任高三毕业班生物课教学和补习班班主任,而且还负责政教处、团委两个部门的工作;1992年他担任副校长后,仍授高中毕业班的课程并兼任补习班班主任。那些年,他的生活里没有悠闲,没有轻松,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使出全身解数,点燃生命中所有的热情,不知疲倦地工作。天道酬勤,他的辛勤耕耘带来的是收获和喜悦,自1987年以后,所授学科高考成绩连续六年在县内名列前茅,特别是1988年,应届高考成绩超过了六安地区所有重点中学,获六安地区第一名,同时单科最高分在六安地区包括重点中学在内排为第二名;1989年,所授学科应历届高考成绩超过重点中学获全县第一名,单科最高分也和重点中学并列县内第一名。那时,夏老师一边教书,一边学习,没有间断过,在繁忙的工作之暇,他尽量压缩闲谈消遣的时间,刻苦钻研业务,提高教学研究能力。1991年以前,撰写多篇教学论文,并在六安地区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1992年,所撰写《浅谈生物教学中立体化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文刊登于全国生物教学刊物《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教学研究栏中,所写《生物复习要讲透知识点和疑点》一文刊登于全国生物专业性刊物《中学生物学》教学研究栏中;1993年,他还受邀参与编写了《生物学经典实验的设计与分析》一书,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于夏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良好表现,1993年,他光荣地当选为省工会“九大”代表,并出席了会议;1994年,他被评为 “龙舒十大杰出青年”。从此以后,他对教学工作更加投入,而且时常陶醉于每节课教学的成功和学生的成长当中,他觉得那时候自己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是因为他愿意把心放在教育教学上面,把情感倾注在学生身上。
第二个追求:做社会信任的校长
1995年8月,组织上调夏校长到桃溪中学担任校长,开始了他职业生涯的新阶段。怎样当好校长,办好学校呢?夏校长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三个必备条件。
第一个条件——天时 往大里说是国家的教育环境,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小里说就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眼界和开明程度。桃溪中学之所以有今天,主要是遇到了发展良机,得到了多时段阳光的照耀,更离不开夏校长的决策领导!
夏校长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带着一家人来到人生地不熟的桃溪中学任职,当时桃中情况很糟糕,位县北部边缘,高中生源匮乏,办学条件很差,学校管理混乱,生存岌岌可危,是全县知名的薄弱学校。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和招生形势的变化,要摆脱困境,唯一出路就是高中部战略性迁址。当时,两基验收在即,政府负有对所属初中校办学条件达标的责任,在各级领导支持下,桃溪镇两基验收、完中迁址、学校布局调整这步大手笔捆绑规划于1996年春被确定下来,随后便紧锣密鼓地进入了实施阶段。先用县领导安排的世行贷款和桃溪镇政府筹措的配套资金,建成了一幢面积为三千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完成了高中部迁址的关键性一期工程;随后,1997年7月始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突击完成了原校人员分流,财产搬迁,新校房屋调整和生活设施安置等繁重任务,圆满实施了高中部迁址工程,完成了原桃溪中学、三沟初中、龙舒初中、岗头附中四所学校的重新整合任务,此举成为我县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成功范例。
迁校后,桃溪中学的处境非常困难:夏校长带着27名教师,拉着两车破旧的高中住宿生木床来到新校。全校高初中师生拥挤在不足二十亩的三沟初中校园内,临时新挖两口水井,简易搭盖学校厕所,用两个教室改造成食堂和餐厅,迁来的高中部教师有家室的全部租住在学校周边的农户家,单身教师无住房,只能自行在办公桌上解决住宿问题,尽量腾出房屋让高中住宿生在校内居住,但即使这样男生寝室每间破旧平房仍安排24名学生挤在一起;学校无办公室,只能在几间低矮的危房中办公;无操场,体育课只能在校门外泥土路上进行;无实验室等教学辅助设施,外加难以承受的一百多万元债务,如此境况却要在县城周边强校林立的夹缝中求生存是多么艰难啊!迁校十余年来,通过顽强拚搏、风雨兼程、辛勤耕耘、开拓创新,学校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跨越发展之路,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 一是办学层次大有提高,彻底甩掉了薄弱学校的帽子,2003年12月就顺利通过评估验收,跨进了市示范高中行列;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中部由原先的6个班,200余名学生扩增至现在的45个班,3000多名学生;三是办学条件实现巨变,校园现占地面积由原先18亩扩增至现在的170多亩,学校历尽艰难先后六次征地,分批拆迁了24户农舍,迁移了55座坟墓;学校总建筑面积现已达三万多平方米,初步拥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装备。四是办学特色已初步显现,学校逐步完善了艺体教学设备,体育、艺术特长教育已形成规模,在2006年省运会上,培养和输送的两名学生获得两块金牌和一块银牌,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五是教学质量逐年攀升,高考成绩从1995年的零升学率开始起步,连年实现历史性突破,2006年后,每年高考本科以上达线数均达200多人,桃中先后有8位同学在高考中名列全县榜首,相继考入中科大、同济等全国名牌大学。
第二个条件——地利 就是学校管理的方针和策略。学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不是改造人,而是唤醒人,不是约束人,而是激励人。为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和完成管理任务,夏校长带领的桃溪中学通过数年的努力,因校制宜,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激励和唤醒学校全体成员高效率地工作。一些多年运行良好并逐步完善的规章制度已成为学校管理根根得力的指挥棒。
第一根指挥棒:尝试部分岗位的聘任制度。
学校管理工作者的职责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唤起他们对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当前历史发展时期,公办学校实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在学校内部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实现用人制度由“相马”向“赛马”的转变,激发广大教职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进取意识。学校班级管理的核心是班主任,很多年前,桃溪中学开始通过公开竞聘的形式,每年在起始年级从自愿申请的教师中选聘一些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教学业务精湛,工作态度认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再通过双向选择的形式放手让班主任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配备各班科任教师。通过这种选择竞聘上岗方式,无形中形成了:实际教学水平与教学态度比较优秀,教育教学业绩比较突出的骨干教师带课多、任务重、稳得住;而部分水平一般或态度欠佳的教师在竞争力落伍,很少或暂时无课可带的局面。这对严重缺乏骨干教师的薄弱学校来说,就实现了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根指挥棒:健全和完善岗位考核评价制度。
在教职工的工作岗位明确后,如何充分发挥其潜能,必须对每个成员的工作绩效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考绩方式出现偏差,能绩好的待遇不一定好,能绩差的待遇反而不差,将会严重挫伤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基于这些思考,桃溪中学制定了一系列岗位考核评比条例,以工作绩效论英雄,定先进,再在先进的基础上评优秀。如对班主任工作考评,由学校中层干部分项负责,制订出详细的量化细则,立足于对各班常规管理的方方面面每日考评,每周统计,每月小结,结果直接与班主任当月津贴挂钩,全学期累计后,位年级前列者将直接定为先进班主任,最差者在综合评价确认后将予以调换。学校有了客观公平、细致分明的考评制度,教职工每学期工作下来,成绩如何,自可评估。正因如此,面对工作调整,没有了以往的吵闹;面对评优评先,没有了过去的怨言,真正做到了上者高兴,下者无怨,这就是制度说话的魅力。
第三个条件——人和 就是要把人心凝聚起来,一所学校好比木桶,教师队伍是木桶的“帮”,班子是木桶的“底”,校长是木桶的“箍”。“帮”要齐,不能有长有短;“底”要实,要结实、厚重;“箍”要紧,这个紧不是束缚,捆绑着教师,而是要聚人气、凝人心。
正是本着这种理念,在切实抓好学校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提高管理效能的新突破口,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营造互相尊重的人文环境。有人说:“金钱可以刺激人,制度可以约束人”,但学校管理中更重要的是用情感和人格的力量去感化人、教育人,领导把教师放在心上,教师才能把工作放在心上。“士为知已者死”,这充分体现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数年来,为了营造校内良好的人文环境,夏校长把善待教师作为主导思想,始终坚持三方面的培育工作。
一是民主管理,诚心于教师。民主管理就是增加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对待教师真心真情,诚笃诚挚。学校管理者只有做到与教师推心置腹,才能打开教师的心扉,拨动教师的心弦,达到“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境界。
二是尊重信任,倾心于教师。“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管理者,在学校工作的时时刻刻都要真诚地欣赏教师,乐于为教师的成功而喝彩,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他的重要,在校园里的尊严,让每位教师都感受到学校因他的成长而骄傲,让每位教师感受心灵的自由、灵魂的安宁、理想的放飞和奋斗的快乐。
三是春暖人心,关心于教师。教育是个特殊的行业,事务琐碎不堪,教师心理压力很大。夏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经常从细微处入手,关心和理解教师,注重倾听大家的意见,多体谅教师的难处和苦处,不仅重视他们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还本着“管理即服务”的原则,结合教师日常学习、生活、交友、健康、家庭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多方面、多角度热情周到的服务,尽力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对老年教师多尊重,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对青年教师多理解,多关心他们的成长,做到热心帮助和诚心培养并重;还特别关心教师的生活和身心健康,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及时排除化解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等诸方面给教师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尽最大努力给教师创造“政治上有奔头,工作上有干头,心理上有甜头”的工作生活环境。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桃中也迎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学效益日益提高。
学校2001年被评为“全市学校后勤社会化工作先进单位”,并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推广我校后勤社会化的创新做法;从2003年起,多次获得六安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2005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2006年被评为全市“师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8月,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喜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受到国家教育部人事部联合表彰,并作为全省五名代表之一去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会,作为全国10名获奖代表之一参加了教师节中央电视台专题片《奠基中国》的节目录制。2010年春,学校被六安市纪委授予 “六安市廉政文化示范点”称号,后又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廉政文化示范点”。
2010年夏校长离开了工作十六年的桃中,领导又给他安排了新的任务,担任舒城二中校长。二中已有的优质发展现状,在让夏校长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了新的压力与挑战。几年来,夏校长始终把在继承中求完善、求发展、求创新作为自己的使命,努力让这所全县初中的航母学校继续稳步发展!而今,县领导高度重视二中的发展,把二中迁址新建工作列为全县十六项重点工程之一,将使二中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夏校长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一定能把二中办成“管理一流、质量一流、队伍一流、条件一流、特色显著”的舒城人民满意的高品位学校。
终身追求:做一个知足快乐的人
回首往事,夏校长觉得自己青年时因自强不息、勤奋耕耘,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高中生物教师”,壮年时,靠多思善断,奋力拼搏,成为一名在平凡岗位上无愧于心的校长。
他审视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以来,自己能吃苦,不怕累、不抽烟,不玩赌。生活简单,个人消费低,养成了俭朴的习惯,始终保持着农家子弟艰苦朴素的本色。
他也时常安慰自己:虽然没有给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带来多少生活上的照顾和物质上的享受,但他平日里耐劳和坚毅的学习工作态度,无欲和真诚的生活处事风格,则是传承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他的人生观是:人活着就要吃苦吃累,吃苦是福气,吃累是运气。只有真诚待人,踏实做事,才能有所作为,实现自己哪怕是细微的人生价值。一辈子吃苦耐劳,一辈子扎实办事,一辈子真诚感恩,就能一辈子快乐!
走过30多年的漫漫教育路,如今的他,虽已青春不再,但他仍然对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充满激情。他相信,只要心中有正确的追求,教育工作者的生命就不会只是一段烟花绽放的急景流年,而是一幅风雨不侵、岁月熔金的人生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