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路,认真地走来,认真地走着,认真地走下去,不怕风雨兼程;这一生,为教育学习,为教育成长,为教育付真情,不怕落寞清贫。”
在被南京市教研室主办的全国性教师博客群me博客评为“博客之星”时,张蓝木老师这样说到。
------- 题记
安师大毕业,考编村小
二十多年前,她也是一位留守儿童,由于生活的艰辛,她甚至不能走进学校去享受课堂。直到在家自学到四年级时,才进入母亲所带的班级开始正式的学校生活。就在开学那一天,刚走入那个破旧的村小,一群孩子便欢呼着向她的母亲簇拥过来。那一刻,让她深刻地体会到教师对于孩子的重要。从此,她在心里立下志向:长大也要当老师,当一位像母亲一样为农村小学奉献的老师!
十多年后,高考志愿表上,她只填了一个志愿——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
大学的生活多姿多彩,但是她并没有忘记儿时的志向。毕业前夕,学校开展大学生支援西部计划,她积极报名,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可由于体质不达标,她未能如愿。
大学毕业后,同学们纷纷报考各大城市的教师编制。城市的时尚生活、现代化的教学条件、优厚的工资待遇、朋友们的一再劝告,也曾让她犹豫。但是一想到儿时的学习经历,一想到农村孩子对教师的渴望,她毅然决然地报考了农村的小学教师编制。
2009年8月28日,她终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她来到了舒城县南港镇过湾小学报到。当她下车的时候,因为道路的颠簸,吐得一塌糊涂。
学校原有七位老师,都是男老师,按年龄却都是叔叔辈的了。没有同龄同性伙伴,面对的是年龄的代沟。由于那些老师都是本村人,所以,学校里没设食堂,吃饭问题就得自己解决。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需要到外面的池塘去拎。有好心的老师交代她,晚上要注意些,因为这个村子是出了名的“贼村”,一个人住学校一定要把门关紧。
听说村里来了大学生老师,很多群众跑到学校来看。看到戴着眼镜瘦弱的她,大家议论纷纷,都说,教不长的,过几天肯定走。甚至还有群众说到他知道别村的大学生老师都走了好几个了。“大学生怎么可能在我们这里教书,大学生哪能吃得了这苦啊!”他们丢下这样的话,纷纷散去了。
夜幕降临了,所有人都走了。面对一片漆黑的校园与四周空旷的田野,孤寂与恐惧啮噬着她的内心。她打着手电筒,找来废旧报纸,一张一张地往那没有窗帘的窗子上贴,一边贴一边暗暗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坚守下来!
不怕环境苦,主动包班
第二天,开始分课了。校长看着这个显然一夜没睡好的女孩子,很是犹豫,不知道该给她分多少课。校长也不清楚她是不是和以往那些离开的大学生一样,干不了多久。看着校长的犹豫,发现了学校师资的不足,当时体重只有七十多斤的她毫不犹豫地说:“那我就包班吧。” 这让大家很是吃惊,如此瘦弱的她,每天至少要上六节课,要备三个学科的课,居然敢承担这样的重担。更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她这一干便是三年!
不仅如此,她还开始了这个村小从未有过的英语教学——因为她懂得孩子们需要英语。为此,校长逢人便说,我们校可是全镇唯一正规开设英语课的村小!当她的学生暑假去往父母打工的城市,遇见了外宾时,居然主动攀谈,这让孩子父母相当惊讶,我们这乡旮旯的孩子居然可以和外国人说话了!
但是,条件的艰苦是无法回避的。不要说乡村通往外面的路多么崎岖坎坷、千沟万壑;也不要谈因为不容易坐到车,很久都无法回家,单单是那漫长而又充满恐惧的夜晚,就让她一个女孩子常常彻夜难眠。面对这个问题,她想出了妙招,那就是通过看教育书刊,写教育心得来一夜夜地熬过。她给同学的信中这样写道:到了夜晚,学校里只有我一个人,真的非常害怕,但是我会躺在床上反思一天的教学过程与行为,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好?应该怎样做?孩子们的反应说明了什么?这样想着想着也就睡着了,黑夜也就不那么可怕了。其实,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内心。
没有食堂,吃饭更是成了大问题。因为包班,一天是满堂上,中午没有时间做饭,也没有时间去买菜。她就买了一大箱榨菜,每天早晨煮一锅米饭,就这样一天三顿米饭泡水加榨菜。当有一天她的母亲来探望她时,推开简陋的木门,看到锅里那冰冷的半锅米饭和桌上拆口的榨菜,心疼地落下泪来。也正是因为这样,她的胃就再也没好过。
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她说:“正是因为这些艰苦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真正的教师,让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教育的渴求,让我明白了我该如何走好这条教育之路。”
买台打印机,他们结婚
结婚是人生大事。年轻人更是重视婚礼的形式与内容,有谁不憧憬浪漫的婚礼,有谁不向往蜜月的幸福,因为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日子啊。哪家酒店办婚礼,多少桌婚宴,去哪里度蜜月……这都是多么普通的程序,可是,和所有80后一样向往美好的她,不仅没有隆重的婚礼、甜蜜的旅行,甚至连一张婚纱照都没有。
上班不久,为了生活方便,她准备和同为师大毕业的男友结婚了。对于婚礼,她也曾有过无数次地美好想象,可是,在那个对于别人极其平凡而对于她却是人生重要日子的早上,听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她只请了短短的半天假,没有人知道这个女孩是去完成她原本应该隆重的人生大事。去到县城,在结婚登记处领了结婚证后,夫妇俩没有添置一件结婚用品,但她却特意去买了一台打印机。抱着打印机,她便匆匆返回了学校。
对于这一切她只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段话:“今天,我结婚了,没有婚礼,甚至没来得及拍一张婚纱照。这一切和我曾经的想象完全不同。但是,我的内心却有着从未有过的踏实与幸福。因为没有耽误大家的时间,更没有耽误孩子们的课程,我相信我的亲人朋友们一定能够理解我祝福我。今天,我还送了自己一件最好的结婚礼物,就是一台打印机。这里的孩子们太需要一些合适的资料,我希望我能够用这个打印机为他们制作更多适合于他们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在之后的日子里,多少个深夜,她不顾包班上课一天的疲劳,在电脑前根据学生情况、学习进度,自己制作打印学习资料与试卷发给学生,还结合班级管理评价,为不同的学生制作、打印各具特色的奖状,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努力奋斗的收获。有人曾为她算了一下,就这四年里,她为学生整理打印资料等数百次,张数更是难以统计!当这一份份免费的试卷资料在减轻学生家庭负担的同时让学生成绩得以提高后,她是欣慰的无悔的。
为学生补课,不收分文
为学生补缺补差是教师的职责,但是利用课外时间为全班学生无偿补课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更何况是每天都补,到如今已整整四年。问她还会这样补多久,她笑着说:“尽我可能,一直做下去吧。”
而这个为学生无偿补课的决定从她第一天上课后就开始实行了。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学校环境的苦、条件的差都不曾让她落泪。可是当她上完第一堂课时,她却在日记本中写到:当我看到已经四年级的孩子写不好自己的名字时,当看到他们把136写成100306时,当我看到他们羞涩地挤在办公室门口偷看我时,我的泪水在眼中打转,我知道,我来对了。
农村人家吃饭早,孩子们吃完午饭没事做,就会早早来到学校。为了帮助班里的学生补缺补差,她便将自己中午的休息时间拿出来给学生们补课,而这一补,到如今已是整整四年,即使经历了工作调动,她也从未间断。不仅如此,别的年级的孩子遇到了问题,也会在中午时间来找她,在那些孩子的口中流传着这样的话——不会就去找张老师啊,她最好最有耐心的了,不是她学生她也会和你讲题目。
一开始家长们总是问她:“老师,要多少补课费啊?”她总是微笑着告诉他们:“不收钱,我是他们的老师,这是我应该的。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助他们,不然回到家里找不到人辅导。”就这样,四年来,每个中午她都在教室里为孩子们义务补课,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保证了学生们的安全,四年来,她所带的班级无一安全事故。
不仅仅是坚持义务补课,为了更好地管理班级,她还创造性地尝试着废除“班长负责制”,实行“班干轮流制”班级管理新模式,在促进班级管理公平性的同时,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班级开展自学互帮小组,开展了“红旗竞赛”、“我的知识存折”等活动,使每一天每一周学生的进步与波动都能够展示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丰富孩子们的生活,她还按照每月一个主题开展各项活动,“树叶贴画大赛”、“环保小卫士”、“朗诵比赛”、“我的优点我展示”等,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更是别出心裁地设置了许多奖项,自费为学生制作奖状,买来奖品……
孩子们在她这里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感受到了信赖与爱。有一次张老师出去参赛,短短两天时间,便有很多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都衷心祝福张老师能够拿到第一,但是,我们又不希望张老师赢,因为听说如果赢了,还要再继续比赛,这样张老师又要走了。我们很想张老师,张老师,您快回来吧!”
为了让家长们及时掌握孩子们的情况,她经常与在外务工的学生家长们电话或是短信联系,告诉他们孩子的情况或是帮助他们如何与孩子沟通。很多家长感慨:张老师不仅教好了我的孩子,我也跟着学会怎样教孩子了。有位家长为了表示感谢,为她交了两百元话费,而她立即为这位家长交了两百元话费,并给他发了这样的短信:这是我应该的,您这样会让我无法安心。
之前,家长们总是想办法将孩子从村子里带出去读书,如今,让她欣慰的是,在外的家长接二连三地把孩子带回来读书了。有位父亲,有对龙凤胎儿女。他把女儿留在村子里,把儿子带到了上海读书。四年级时,张老师接手了他女儿所在的班级,一个学期后他便把儿子转了回来。他说:孩子在张老师这里,比在外面还好呢,我们特别安心。
因此,每年寒暑假的时候,总能看到从外地回来的家长拿来各种礼品来感谢她,激动地对她说:“孩子在你这里,我们在外面打工都特别安心。以前还总想着把孩子带出去,现在孩子却说要是让他离开张老师他就不念了呢!张老师,真的太感谢您了!”而她仍是拒收任何礼品,只是一再微笑着说:“这是我应该的。”
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她用自己的行为阐述了什么是师德灵魂。
一心为学生,痛失亲子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张蓝木老师正是如此,因为一心只想着别人的孩子,而失去了她自己的骨肉。
婚后不久,她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将为人母,是多么的幸福。爱人更是激动万分,因为已工作多年的他,终于要做爸爸了。公婆更是欣喜万分,等了这么多年,同龄人家的孙子都上小学了,现在他们总算也要抱孙子了。整个家族充满了等待新生命的喜悦。
大家担心她包班太累,劝她和学校商量减轻课时,可她却总是笑着说,没事,你们放心,我会小心的。可是,为了班上的孩子们,她对学校隐瞒了自己怀孕的情况,每天仍是语数英连堂上,中午放下饭盒便为孩子们义务补课,晚上备课做资料至深夜。她似乎忘记了她腹中的胎儿,心里只有她的学生。
班里有个叫小霞的女孩,父亲长年在外打工,而母亲有着精神疾病,一旦发病就整夜地折磨殴打小霞,不给她饭吃不给她上学。得知这一情况,张老师不顾身体不适,决定去做家访。学校的同事都劝她不要去,他们说:“那个神经病见谁都骂,我们以前去了好几次都被那疯子拿棍打回来了。你千万不要去。”但是张老师明白,如果不说服这位妈妈,小霞的问题永远不能解决。于是便三番五次地去找那位妈妈,并非常友善地夸赞她的能干,因为她生了那么聪明的小霞。就这样,在这一次次地接触与交流中,那位妈妈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爱与尊重,竟然和她成为了朋友,最后在她的耐心劝导中,明白了孩子读书的重要,此后,不管怎样发病,都不会不让小霞读书了。而现在小霞已经上了初中,成绩一直在年级中名列前茅,遇到事情仍然会和她倾诉,因为在小霞的心中,是她将自己拉出了黑暗深渊。
班里有个孩子叫小平,刚进班时,语数期末成绩都是零分,同学们说他是“无恶不作”。于是,她找到了小平的爷爷,老人家这样和她说:“老师,你别费心了,他爸妈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也不给我一分钱,我还得自己找钱养他。赶紧混到初中毕业打工就行了。”她的内心被震撼了。于是,她将这个孩子当做了自己的弟弟,上课时请他帮自己拿粉笔擦黑板,下课时,就带他到办公室看图书。他不认识字,她便专门到县城给他买注音读本,趁着批作业的时间,一边教他读故事,一边给他讲其中的道理,完全忘记了自己的休息。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平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未再逃课,更听不见他的惹事生非,他的爷爷更是多次来学校夸他懂事了。有一天早晨,雾很大,下课时,小平跑到她面前,将一张纸条放进粉笔盒里,便害羞地跑开了。她打开一看,上面是歪歪扭扭的一行字:老师,今天雾很大,您走路的时候要小心。小平不再是用不屑与破坏来对待这个世界,是她用自己的爱改变了他!在之后的期末考试,小平语文考了34分,数学考了72分!他们那个庄子上的人,从此一见到她,都会激动地说:“老师,那个小祸害幸亏遇见了你啊!不然还不知道该怎样祸害下去呢!”……
就这样,肩挑着繁重的工作,心里只有学生,直到一天中午,疲劳过度的她发现了身体的异样,为了不打扰同事,她只是请了一个事假,便忍着不断出血的痛苦去了医院。到了医院,医生告诉她孩子保不住了……那一刻简直如晴天霹雳打在了这个充满期待的家庭!
结合身体情况,医生一再叮嘱她要好好休养一两个月。强忍着内心的悲痛与身体的伤痛,面对亲人的伤心无奈,躺着病床上的她想到的却是自己休病假了,班里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课都得停下来,这该怎么办?当学校领导得知情况来看望她时,让她在家好好休息,她却一再要求不要说出去,怕班里的孩子们担心、怕学生家长们担心。就这样,仅仅一周后,她便拖着虚弱的身体、隐藏着失子的伤痛、带着孩子们熟悉的笑容出现在了课堂上……
经历此事之后,她更是做出了惊人的决定,她告诉家人:这几年暂时不要孩子了,我要好好工作、努力工作,因为这里的孩子们需要我!我必须为他们做出点什么,我才能安心!
拒绝高薪水,甘守清贫
“这一路,认真地走来,认真地走着,认真地走下去,不怕风雨兼程;这一生,为教育学习,为教育成长,为教育付真情,不怕落寞清贫。”这话原本是她说给她姐姐听的。
她的姐姐比她年长许多,是个非常精明能干的人,大学学的是经济。在她还在读大学时,她的姐姐就已经是某外企的高管了。因此大学毕业前,姐姐就告诉她,毕业了给她在公司安排一个职位,保证她过上那种高级白领乃至金领的生活。因为在姐姐眼中,从小就聪明勤奋的妹妹,一定能够成为她的得力助手。可是没想到这个妹妹一毕业就溜了,后来居然去了偏僻的农村当小学老师,这可把姐姐气得不轻。但是因为姐姐那时人在上海工作,也管不到她。
后来为了照顾父母,姐姐和公司申请调到了安徽,同时在安徽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听说妹妹在乡下条件那么差,姐姐立即决定,去把妹妹带出“火坑”!
那是个晴朗的傍晚,当她正一个人坐在学校里吃泡饭时,姐姐开着车子轰隆隆地冲进了她那小小的学校。车子停在她的面前,还未停稳,姐姐便大呼小叫着跳了出来:
“天哪!只听老妈说这条件不太好,没想到这么差!一路上我车子底盘都快被刮爆了!简直应该开坦克过来!这样鸟不拉屎的地方你居然也能待下来,赶紧跟我走,明天就给你安排职位!”
她被姐姐的一惊一乍逗乐了,知道那是姐姐心疼自己,赶忙拿出一个凳子给姐姐坐,可姐姐一看凳子又叫起来:“晕死了,怎么还有这么破的板凳啊!你赶紧收拾和我走吧!”
她笑了,告诉姐姐她不会走的,在这里很好。姐姐问她工资一个月多少,她说一千多,姐姐听完更是难以置信:“这点钱你也干?而且还是这么破的地方!我手下的实习生也不止这个待遇啊!你现在到我那去,我立即就能给你开是你现在五倍的工资,再过一段时间可以更高!”
可是无论姐姐怎样说,她就是不肯接受,到了后来干脆什么都不说了,闷头吃自己的泡饭。
当姐姐生气地离开,并抛下了一句“这种鬼地方我以后是打死都不来”时,她明白那是姐姐的痛惜、是对自己的爱,她也知道经商的姐姐是不会理解她对乡村教育的情感,这种情感有关于奉献有关于爱,不是钱能买到的,是无价的。
就这样,她写下了那段话,发给了姐姐。从此姐姐再也不提让她离开,是因为懂得了她坚守的信念和那份执着。
身心付教育,青春绽放
为了更好地奉献与爱,她始终牢记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认真钻研。白天向学校里的同事请教,学习经验,晚上则通过网络学习教育技能,探寻教育问题,睡觉之前还要静静反思一天的教学行为。多年来一直担任班主任的她,更是不断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她所带班级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为同事领导所夸赞。
当同龄人在夜晚沉浸在韩剧或欧美大片中时,每个晚上都是11点睡觉的她,却从没有看过一部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她的夜晚时间同样给了工作、给了学生。
为学生制作资料,打印奖状,备课,批改作业,看名师视频,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博客,写教学论文……每个夜晚,她就是这样度过。
当老师以来,四年了,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四年里她居然从没去过理发店!头发长了就自己一剪刀剪短。在城市里的同学们笑称:张蓝木你到了乡下,怎么就成了古董啊,这年头还有不去理发店的女生吗?你简直就是奇葩啊!其实,这只是因为她觉得去理发店等待的时间太浪费了。
而大家口中不逛街、不理发、极其“奇葩”的她,却敢于和教材和教育大家叫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五年级的教材,她是第一次使用,不仅发现了其中的一处常识错误,还发现了在编写方面的两处问题,一处是倍数与因数,一处是方程的引入,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为此,严谨的她做了大量的工作,先是认真学习了张丹教授的《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问题与解答》,没有找到答案,就去请教在读数学博士的同学,又在教育论坛上和各地教师进行了讨论,发现使用这个版本的学生在学习这两个环节时都出现了相同的问题。最终,她一个乡村小学老师,一个教书刚满两年的新人做出了重大决定——按照书上留下的联系方式,给北师大数学工作室写信!
她详细描述了书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出现的情况。很快便得到了北师大数学工作室黄彩珍老师的详细回复,不仅肯定了她的发现,还说明了问题的根源。
如此的乐于奉献、爱岗敬业,换来的自然是累累硕果:
2010年8月,结合自己的工作感受写成论文《新手的快乐》,获得县三等奖;
2010年11月,全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一年的她成为优秀课的展示者。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刚刚认识的孩子们围着张老师不愿离去,索要签名。短短一堂课的时间,在孩子的心目中,张老师成了他们的偶像。这节课受到了我县特级教师汤其林的高度赞赏。他这样评价到:张蓝木老师假以时日,必将成为我县小学数学界一颗闪亮的新星。
2010年12月,被评为镇“优秀教师”。
2011年8月,结合自己班级管理心得,写成论文《我的班级法宝》,获得县三等奖;
2011年10月,参加全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获县二等奖;
2012年2月,结合自己上班的沿途感受,写成了散文《一个人的旅行》发表在《新安晚报》上。在别人眼里,那是一条崎岖坎坷,泥泞不堪的漫长道路,但是,想到路那头等着她的孩子们,这深沟高壑的行程便成了张老师幸福的旅行;
2012年4月,参加全县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获县一等奖;
2012年5月,参加全市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获市一等奖;
2012年9月,教学设计与课件《石灰吟》获县二等奖;
2012年10月,一篇有关班主任工作的文章发表在了《班主任》杂志上;
2012年12月,在全县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上,为全县骨干教师进行了优秀课例的展示;
2013年1月,被评为镇“优秀教师”;
2013年3月,指导学生参加“红星照我心”征文,获得六安市三等奖;
2013年5月,参加全县小学数学优质课大赛,获县一等奖;
2013年6月,被评为校“师德标兵”;
2013年7月,作文指导《用一根线将细节串成美丽的珠串》发表于《名师导学》;
…………
工作仅仅四年,这些收获可谓是丰硕的,但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全身心的付出与艰辛的努力,是她面对困难的不服输,是她对教育、对学生的无私奉献与深沉的爱。
在工作四年中,她的足迹踏遍杭埠河畔,她的身影留在每个学生家中。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张蓝木老师不断成长,不断收获。就像她自己说过的那样:“我是蓝天下的一棵树,我必须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因为学生就是我那枝头的一片片绿叶,只有我的不断向上,他们才能更接近阳光。”
心中满是阳光,她的青春之花,就在这乡村教苑中,静静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