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舒城教育信息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队伍 > 教师风采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记皖西好老师舒城师范附小教导主任杨红梅
字体【 】  【日期:2013-9-11】  【单位:舒城县教育局】  【发稿人:信息中心】    【 关 闭 】

     在舒城师范附小,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在同行眼里,她是一位踏实敬业的实干家;在学生心中,她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好老师。

     她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从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以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忘我奉献的工作热情,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辛勤地耕耘着,执著地追求着——

     她把三尺讲台当作人生最大的舞台,始终冲在教育教学第一线。21年来,她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96年9月至2006年8月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 (其中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在五显景山辅导区小学支教)。2006年9月起担任校教导主任,工作负荷虽然很重,但始终把自己的最大精力投身于工作中,积极进取,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她由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青年教师成长为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优秀辅导员”、安徽省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六安市“模范教师”、 六安市“教坛新星” 、 六安市小语“学科带头人”、六安市小语理事会副理事长,成长为走在我市课改前列的优秀科研型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她就是杨红梅老师。

 

执着追求,潜心教学

     也许是受当老师的父亲的影响,从小她就有自己的教师梦。终于,她如愿以偿,198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舒城师范。在师范期间,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科知识,博览群书,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努力锤炼为人师的本领,很快在学校崭露头角,成为班干部、学生会成员以及文艺骨干,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并有多篇散文作品发表。


     1992年,她从舒城师范学校毕业,因为品学兼优,被分配至附小任教。在她的毕业留言簿上“志向”一栏中,她工整地写着“献身教育”四个大字,她无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教育事业是她的最爱。从此,她便一心扑在教学上,爱岗敬业,以校为家,以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1992年9月,她刚一上班就接手了一个“差班”——六(2)班。此班学生纪律差、成绩差,不知换过多少位老师,往往是一学期下来,无人愿意再接着带。当她接手后,许多老师和家长都埋怨学校,怎么能让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新手来带毕业班呢?何况又是“问题班级”?但她没有畏惧,开心地接受了领导的安排,并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改变此班现状!每天,她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带领同学们晨读;课堂上,她循循善诱,启发鼓励,调动学生积极性;课下,她和同学们交流谈心,成为朋友;晚上,她精心备课,为学生们编刻讲义到深夜……邻居老师们常常会发现,在她简陋的茅屋宿舍内,经常会请来一些“小客人”,那是她在义务为学困生补缺补差。为了这个班的进步,她不知倾注了多少心血!她的热情与耐心,让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她。“亲其师,信其道”,孩子们渐渐地爱上了语文,在1993年的毕业统考中,学生成绩名列全县前茅,考取舒城中学的人数为历届最多。

     21年来,杨老师对工作的热情始终如此,她一直是学校出勤率最高的人,头疼脑热、伤风感冒从不请假,甚至患了急性胆囊炎也没耽误一节课。1997年12月21日,一个天大的灾难降临到她的家,她年仅20岁的弟弟因车祸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让她的父母悲痛欲绝。巨大的悲痛加上料理丧事、照顾父母的责任全压在她身上,23岁的她几乎一下子被击垮,那些日子她万念俱灰、心力交瘁。可是那一年她又担任了毕业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六十多名学生也在等着她呀!匆匆料理完弟弟的丧事后,带着对父母的无限愧疚与牵挂她噙着眼泪离开老家,又站到了讲台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正是因为这份对教育的挚爱,对学生的热爱,让杨老师21年如一日,乐此不疲。

     然而,仅有热情是不够的,要想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因此,多年来她一直没有停止求知的脚步,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充电”,从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机会。先后通过自学取得了大专、本科学历;还自费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小学作文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论坛》等刊物;潜心研读国内外教育教学专著;十多次参加市、县、校课堂教学比赛,上教学示范课、研讨课;同时虚心向专家及同行学习,在校内外听课达几百课时……

     在教学实践中,她更是精益求精。为了上好每一节课,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查阅资料,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案。课堂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指导学法为主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并吸纳了许多专家、名师的经验,逐步形成了“真、纯、实、活”的教学风格。所授语文课深受学生喜欢,所带班级学生语文水平均列同年级之首;在历届的毕业质量检测中,及格率、优秀率、均分均列全县前茅;在各级书法、朗诵、演讲、征文比赛中表现突出,其中王以扬、周洁、文茹、段雪榕、朱华庆、顾湘等近百名学生的作文在国家、省、市、县级比赛中获奖,并有部分发表。

     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她常说自己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好政府、好领导,她的努力得到了认可。1995-1999年,连续五年在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1999年破格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2000年5月,经过说课、写教案、上课三轮角逐,她执教的《再见了,亲人》荣获全县优质课评比第一名;2000年荣获县级“教坛新星”称号;2004年获第二届市“教坛新星”称号;同年底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是六安市最年轻的“中高”;2000-2006年均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2005年评为舒城县“模范教师”;2007年评为六安市“模范教师”。

无私奉献,心系学生

     “教师的伟大在于点点滴滴中塑造着人的未来、人的灵魂。”1996年至2006年8月,杨老师一直兼任校大队辅导员。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她勤勤恳恳,始终如一,以人格的力量塑造着人格,以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学生的爱。                                              
     当兼职大队辅导员真的很辛苦。上班时,当同事们利用空堂的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时,她常常在策划、布置队活动;放学后,别人回家了,她却忙着训练新一组升旗手、排练节目,忙着批改作业;双休日里,她经常丢下自己的孩子,带学生出去参加活动;暑假到了,她又得负责学校的腰鼓队集训和担任校“军事科技体验夏令营”领队……少先队的工作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琐碎而繁杂。每天的红领巾文明监督岗、广播站;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每周三的中队会;每月要更换大、中队橱窗宣传内容一次;每年的节庆活动;除此以外,她还创造性地开展了“环保杯手工制作大赛”、“小交警在行动”、“安全防护知识竞赛”、“红色之旅读书活动”等上百次主题活动。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也只有她自己才能体味。

     2001年,为发挥学生特长,大队部成立了素质教育兴趣小组,从起草方案到组织实施都由她一人负责。她自己还承担了手工制作小组的授课任务。当时她已怀有六个多月的身孕。晚上,当她拖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中,爱人看着她浮肿的双腿,又是心疼又是责怪:“你这样辛苦图个啥?!”她笑着说:“图个啥?就图个自己喜欢!”就这样,她不顾爱人的反对,一直忙到孩子出生的前一天——6月1日。那天,她还在忙着学校的“六一”联欢会以及县里组织的“讲公德守法纪”小品大赛。

     2006年5月,县里组织一次小学生感恩书信大赛。杨老师在辅导写信的过程中发现,她班有个姓郭的女生在给妈妈的信中竟然流露出消极轻生的念头。她立即和那位女孩促膝谈心,得知她是名留守儿童,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寄居在亲戚家中,原本性格内向的女孩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非常想念她的父母,加上刚从农村学校转来,没有朋友,所以内心越发忧郁。从那以后,杨老师便格外呵护郭某:让同学们主动和她玩耍、交朋友;上课经常叫她回答问题、创造机会表扬她;平日里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并与家长沟通让她的妈妈经常回来探望她、多打电话。几个月过后,少言寡语的孩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变得阳光又自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舒城二中。

     十年的辅导员工作中,她不断学习少先队工作的新理论,研究和探索出一条符合附小实际的新路子,形成了思想性与科学性、趣味性结合的特色,为附小少先队工作开拓出一片广阔天地 。学校少先大队曾荣获全国少工委颁发的“红旗大队”锦旗;1999至2001年在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取得了“三连冠”的佳绩,多次荣获国家、省级组织优秀奖;2000年、2001年、2004年被评为县“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她亲自辅导的学生书画、手工、征文等获国家级、省级、县级奖四十多人,十多篇作品发表。她排练的舞蹈《包饺子》、《欢庆》、《贺新春》、《娃娃的娃娃》等在市、县文艺汇演中获得一、二等奖;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她被评为“全省优秀辅导员”; 2002年12月光荣当选为第十一届团省委委员,个人先进事迹报道《选择无悔》刊登于2002年12月16日的《安徽青年报》。

专业引领 ,推进教改

     2006年9月,杨老师被任命为附小教导主任,她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尽管教导处事务忙,但她时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做好班级教学工作。从不因教导处工作耽误学生一节课,耽误学生的作业批改和辅导工作;带头开设公开课,参加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教学工作检查时,首先亮出自己的备课笔记和各种作业本;积极组织并亲自承担“经典诵读”“小学生阅读与习作的研究与探索”课题研究任务……

     同时,她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这一核心,有计划地、科学地开展教研活动,大力开展新课程教师培训活动:每周三下午业务学习,定期观看教学录像,安排教学研讨课,教研组集中备课、评课,各项教学专题座谈会;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积极提供观摩学习和展示机会,做好传、帮、带工作,亲自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大赛。近年来,学校有11名青年教师在省、市、县教学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十多篇论文获省、市、县级奖。其中她亲自辅导的青年语文教师王璐荣获第三届安徽省“教坛新星”光荣称号,在市教学大赛中获一、二等奖;钟德武在全国录像课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被评为县首届“教学能手”;任珊娣获得六安市语文优质课二等奖等。

     作为校业务领导,她坚持走“科研兴校”的路子,注重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大力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校承担的“攀登英语”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小学生阅读与习作的研究与探索”三个课题已见成效:2007年我校荣获全国“攀登英语”课题实验先进校;2007年6月1日,“经典诵读”课题成果汇报演出在县剧场成功举办,县电视台为此作专题报道;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子课题《小学生阅读与习作的研究与探索》已在各年级段分层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教师论文、学生习作频频获奖、发表,受到专家同行一致好评,评为市课题研究“先进集体”。

     业余时间,当别人忙于应酬、打牌时,她却甘于寂寞、勤于笔耕,积极撰写教改论文及教学设计,收获颇丰。其中《精讲多读,活记乐背》在市小语理事会年会上交流并获一等奖;《<雨点>教学设计与反思》获市一等奖并收入《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一书;《低年级识字改革初探》获得省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于《教育科研论坛》(CN级)2008年第7期;《<花瓣飘香>教学设计与反思》获市二等奖并入选《新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书;教学后记《巧编顺口溜》发表于《小学青年教师》(CN级)2001年第6期;《<学会合作>教学设计》发表于2007年第3期《小学语文教学》(CN级);论文《根据儿童特点,优化写字教学》发表于《新语文学习•教师版》(CN级)2008年第7期;《写真文,育真人》、《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有效策略,引领课外阅读》等荣获全国论文评比一、二等奖。

     有付出就有收获。2008年10月,她被评为六安市首届“学科带头人”;2009年5月,她被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2010年当选市小语会副理事长,评为市小语会“工作积极分子”;2012年当选省小语会理事;2011年被聘为省高职评委会专家,2012年被聘为省特级教师评委会专家。

     面对这一系列的荣誉,她并没有骄傲,她时刻提醒自己:不仅要当好“排头兵”,还要当好“领头雁”,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年来,她多次承担市、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参与省、市新课改研讨交流活动并送教下乡,对我县乃至我市小语教改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她的一些教学主张和教改经验通过课堂教学观摩、通过一次次教学研讨会、通过凤凰语文网站六安教研专版的宣传、通过教学期刊的传阅得以在我市推广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面对可爱的学生,肩挑育人的重任,杨老师说她依旧会用一颗真诚炽热的心,继续耕耘在教育园地里,坚守自己的承诺:“我是一名教师,奉献、追求是我的选择。我热爱教育事业,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转载请注明转自舒城教育网)

Copyright © 2013 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舒城县教育局电化教育馆  制作:舒城县教育局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
地址:舒城县城关镇大黉水巷2号  联系电话:0564-8621209  皖ICP备17023175号-2  皖舒公网备2013第102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7.0或以上  访问人次: